【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好你个小王,又迟到了,这次又有什么理由?"我拿着教案大步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到小王正偷偷摸摸往自己座位溜。这孩子上课老迟到,理由倒是一套一套的。
这是我在乡里小学当代课老师的第三年了。87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本想着找个稳定工作,没成想乡里缺老师,就被派来代课。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让我对纪律特别看重,可这帮孩子哪懂这些。
"王主任,我...我家母鸡下蛋,我得等着收完才能来。"小王支支吾吾地回答,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好好好,今天又是母鸡的错。坐下吧,下次再迟到罚你打扫一周教室。"我摇摇头,翻开课本开始上课。
那时候,学校条件真是差。教室是土砖房,冬天冷风嗖嗖地往里灌,夏天又热得不行。我们这些老师的办公室更是简陋,就一间破屋子,几张拼凑的桌子,一人一个抽屉,存放教案和一些个人物品。
军营里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话一直在我心里扎根。在部队,我是通讯员,负责架设电台、发报收报。有次执行任务,大雨天里扛着沉重的电台设备走了近十公里山路,手都磨出了血泡,可硬是咬牙挺了下来。这股子韧劲儿现在对付这群调皮的孩子倒是派上了用场。
学校里的李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先生,看到我第一天来报到,头发剃得板寸,走路带风,不禁笑道:"老李啊,这不是军营,收着点你那杀气腾腾的样子,吓跑了孩子们,咱们的生源就更少了。"
说起来那时候学校里有个女老师,叫张梅,教数学的。说实话,长相确实不太出众,村里人私下都叫她"丑梅子"。个子矮矮的,脸上还有些麻子,说话声音也尖细刺耳。刚开始我真有点不习惯,毕竟在部队那么多年,周围清一色都是大老爷们,突然和女同事朝夕相处,还真不适应。
记得刚退伍那阵子,我还保留着部队的一些习惯。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跟豆腐块似的。办公桌上的笔记本、粉笔盒摆放得整整齐齐,跟在部队整内务一个样。孩子们都说我是"最严格的老师",其实我只是把部队的要求带到了学校而已。
我们这些代课老师工资低得可怜,记得当时每个月才不到130块钱。在部队时就爱省钱,津贴基本都攒着,发了饼干、肉罐头什么的也舍不得吃,攒起来,想着以后能用上。这个习惯倒是帮了我不少,刚回来那会儿手头也不是太紧。
有天冬天,天寒地冻的,我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上班,链子突然断了。这车还是我从部队退伍时发的遣散费买的,用了好几年了。那天起了大雾,冷得直打哆嗦,手指头都冻麻了。好不容易走到学校,才发现忘带教案了。
"老李,给你热水。"张梅端来一杯热水放我桌上。虽然长相不出众,但这姑娘心地真不错。
"谢谢啊。"我接过杯子,冻僵的手指头碰到热杯子,有点发麻。
"我...我想和你借点钱。"她突然小声说道。这把我弄愣了,平时也没见她有啥特别的花销。
"借钱?多少?"
"300块。"她低着头,有点不好意思。
那年头300块可不是小数目啊!相当于我两个多月的工资了。我刚退伍回来,也没什么积蓄,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顾。
"借这么多干啥啊?"我皱着眉头问。
"我...我攒钱想去县城医院看看脸上的问题,听说有种新药膏挺管用的。"她说这话时没敢看我,手指不停地搓着衣角。
想起在部队里,我们老班长经常说:"战友之间,有难必帮。"张梅虽然不是战友,但也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啊。我想了想说:"行,我回去看看,过两天给你答复。"
回家翻出了我当兵时装钱的军用水壶,里面是我当兵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津贴。在部队时,大家都开玩笑叫这是"老李的小金库"。数了数,才210块。又把母亲平时攒的散钱拿出来,总算凑够了300。
记得那时候我们连队发津贴,每人每月不到20块钱。战友们都攒着钱,等休假时给家里带点东西。我也是这样,舍不得花,一分一分攒下来。没想到这习惯到了地方上还能帮上别人。
第二天把钱给了张梅,她接过钱时眼睛都亮了,连声道谢。我摆摆手:"咱们都是同事,这点小事算啥。不过我最近手头也紧,你什么时候能还啊?"
"过年前一定还你!"她信誓旦旦地说。
可等到过年,她却只还了50块,说家里临时有急事用钱了。我也没多说什么,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在部队里,战友之间借东西是常事,从来不计较。有时候谁家里来信需要钱,大家都会凑一点帮忙。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我一直带在身上。
学校的条件虽然差,但气氛倒是不错。记得有次下大雪,路都被封了,我们几个老师被困在学校。晚上几个人挤在办公室那个小煤球炉子旁边,张梅从家里带了些红薯,我们放在炉子上烤着吃,一边聊天一边等雪停。她问我在部队的事,我就给她讲我们连队那些有趣的故事。
"老李,听说你们当兵的早上都要跑步?"张梅好奇地问。
"那可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出去跑五公里,回来洗漱、整理内务,然后吃早饭。比现在学校早读还早呢!"我笑着回答。
"那你现在还保持这习惯吗?"
"哪能啊,现在都'复原'了,早上能多睡会儿就多睡会儿。"我说着,自己都笑了。在部队那会儿,谁要是早上磨蹭,班长能把被子给你掀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从代课老师转成了正式教师。张梅的脸也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虽然麻子没完全消,但气色好了不少。她对我也特别照顾,知道我一个大老爷们儿生活不方便,经常给我带些自己做的小菜。
有时候下班后,我会骑车带着她一起回家,她家在半路上。她坐在后座上,我就跟她聊天,说说学校的事,说说孩子们的趣事。慢慢地,大家都开始传我们俩的闲话,说我们关系不一般。其实哪有那么回事,就是普通同事而已。
我那时候还保留着部队的一些小习惯,比如裤腿要挽得齐齐的,鞋子要擦得锃亮。孩子们都笑话我"老古董",张梅倒是经常帮我说话:"人家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你们这些孩子懂什么?"
有一年,她突然告诉我要调到县城学校去了。临走前,她拿出200块钱:"老李,这是最后的尾款,咱们两清了。"
"张老师,这些年你零零散散还了不少了,应该早就超过300了吧?"我接过钱,笑着说。
她摇摇头:"我记得清清楚楚,今天刚好还完。谢谢你当初的帮助,要不是你,我可能不会有今天。"
我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哪里哪里,小事一桩。"
那会儿,她脸上的麻子淡了不少,人也自信多了。看着她收拾东西准备走,我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毕竟一起共事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她的存在。
"老李,你当过兵,吃过苦,比我们都坚强。我这些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临走时说了这么一句,让我挺感动的。
她走后,我才从其他老师那听说,她这些年一直在省吃俭用,不仅要治自己的脸,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我心里更是敬佩她了。想起当年在部队,我的老班长就常说:"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本质。"张梅虽然相貌平平,但这份坚韧和善良,比什么都珍贵。
日子就这么一年年过去了。我在乡下学校一教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退休。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张梅的贺卡或电话,她一直记得我当年的帮助。
2017年冬天的一天,我收到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一条红色围巾和一张贺卡。贺卡上写着:"老李,三十年前的300块,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条围巾是我亲手织的,冬天戴上保暖。祝冬安。——张梅"
我拿着围巾,突然想起当年那个怯生生找我借钱的姑娘。三十年了,她一直记得这件事,而我早就忘了当初那300块钱的事情。在部队时就学会了一个道理:助人不图回报。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还在影响着我和她。
听村里回来的人说,张梅现在是县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桃李满天下。她从来没结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了。每年过年,她都会去看望她教过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困难的。
想想我这一辈子,当过兵,教过书,平平淡淡。穿过橄榄绿,站过哨,体验过雪中执勤的艰苦,也经历过新兵被老兵"欺负"的日子。那时候,老兵总爱找我们新兵的茬,被子叠不好要重叠,鞋子不够亮要重擦。但正是这些磨砺,让我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
退伍后的教书生涯同样平凡,但那300块钱,可能是我做过最值得的事情。现在我常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村里的孩子们上学放学。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没在部队锻炼出那股子韧劲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可能就不会借钱给张梅,她的人生可能也会不一样。
每到冬天,我都会戴上那条红围巾,心里暖暖的。退伍时,我们排长说过:"脱下军装,不等于褪去军人本色。"现在想来,这句话一点没错。那些在军营里学到的东西,早已融入骨血,伴随我走过这一生。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