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军队恢复军衔制度后,不少曾在1955年授予校官、尉官的将领,成为少将、中将、甚至是上将。后勤系统出身的银学善也是其中一位。
1944年10月,新四军淮北军分区招兵,动员学生参军,银学善当即报名,随后到军分区学生大队集训。
虽然参军,可他们这些学生兵可不一样,有文化,年轻,这也是部队需要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安排到一线打仗,而是集训后,分配到不同单位工作,银学善到供给部供给训练队集训学习,从此与后勤打一辈子交道。
解放战争时,上级成立豫皖苏军区,银学善所在的旅编为军区独立旅,银学善由司令部调到旅警卫营担任会计兼管理员,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几个连的司务长筹措粮食,保障部队供应。
1949年,部队编为18军跟着刘邓首长渡长江,挺进大西南,参加解放西藏。18军虽然是由地方部队组建而来,成军时间短,但担负解放西藏的任务就是一大功。
面对高海拔气候,战士们不仅要作战,更要面对极端自然条件,高原反应几乎是人人都要面临的。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供应问题,几万人的部队,都需要从内地运输,交通极为不便,要保障部队有饭吃,是非常难的工作,丝毫不比作战困难小。
当西藏的情况稳定后,他被抽调到后勤学院学习,一开始有些吃力,后来一学期比一学期好。
1955年,他从副营职被提拔为正营职,并被授予大尉军衔。一般情况下,正营职会被授予少校,原因是刚提拔为正营职,按照副营职授予大尉,并没问题。同时,他又向学院政治部反映,自己在1954年被评为二等功,调出后不知道批下来没有,希望组织查一查。最终政治部通知,因西藏部队变动大,18军改为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司令部和53师撤编,立功情况无处查找。
没办法,这个二等功也许只有他一个人清楚。
1957年8月,从后勤学院毕业后,重返西藏。按说很多人经过学习后,会重新分配单位,而且在西藏高海拔地区,自己已经工作多年。上级之所以把他再次调回西藏,原因很简单,熟悉西藏后勤工作,适应高原气候,而且学习系统化的后勤知识,应该学以致用到西藏,对西藏部队后勤工作发挥作用。或许还有一点,就是西藏军区有过招呼,毕业回原单位。
此后,在西藏一工作就是二十年,先后担任西藏军区后勤部战勤科科长、1971年担任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1983年,调任总后勤部副参谋长兼管理局局长,
1988年,全军授予军衔时,他作为正军职被授予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