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打响了。志愿军和人民军共同作战,节节胜利。“联合国军”溃不成军,退至三七线附近。
然而,在这场大胜的战役背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危险气息。
彭总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敌人虽然在不断后撤,但是每夜只撤退30公里。
彭总感叹道:“这个李奇微不简单!”
彭总一语成谶。第三次战役结束不到半个月,全线后撤的“联合国军”就以美军最强的部队打头阵,向志愿军先是局部试探,后发展成全面进攻。
李奇微是朝鲜战争中给我军留下痛苦记忆的一位美军指挥官, 也是被彭总称为“最值得重视也最值得尊重”的对手。
能让彭大将军如此看重的人, 必不同凡响。
李奇微
肩挂“手雷”的将军
李奇微,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时任校长正是麦克·阿瑟。不过李奇微对这位校长并不太感冒,他认为这位校长总是喜欢夸大其词、自吹自擂,经常刚愎自用、爱出风头,哪怕违反了浅显的逻辑也坚持一意孤行。
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不同的是,在他的履历栏里多了一条,西点军校橄榄球队队长,这个位置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
能在西点军校担任橄榄球队队长的人,意味着他后面的仕途会一帆风顺。
只不过,李奇微是大器晚成的人。他并没有因这些特长在军队中得到特别的提拔。从一名少尉到师长,他苦苦熬了二十五年。
李奇微
随着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车祸身亡,1950年12月,李奇微接替了沃克的指挥官位置。
当李奇微乘坐军机来到南朝鲜大邱机场,他给迎接他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下飞机的李奇微戴着毛边帽,两颗黑不溜秋的手雷吊在脖子上,这是他的“光荣弹”,一直陪着他度过了朝鲜岁月。
沃克
整顿军纪
李奇微接手第8集团军时, 美韩及“联合国军”士气之低落, 让他大吃一惊。
第8集团军已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士兵已经不相信他们的指挥官,指挥官不相信自己的士兵还能否打胜仗。
李奇微看到,汉城以东的南朝鲜部队的溃逃,让汉城地区的十余万“联合国军”处于危险局面。
他立刻决定弃守汉城,向南撤退,让美军与志愿军脱离接触。以每夜30公里的速度撤退。
为何李奇微没有让部队快速撤退呢?因为他发现了志愿军的短板,或者说弱点。
靠着脚底板追击的志愿军,一夜行军的距离最多也就30公里。这个速度让志愿军晚上打不着美军,白天却处在美军空地火力杀伤范围内。
这个李奇微不简单啊!
李奇微为了把自己的进攻精神注入到情绪低落的美军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给第8集团军全体官兵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信任自己的上级,树立能打胜仗的信心和斗志。
他大力整治参谋队伍,严令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处理。
李奇微还意识到, 被志愿军打懵了的美军急需一针强心剂。于是他便乘坐一架飞机, 飞临战场上空观察战况。
他一是要观察敌情, 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激励那些溃退官兵的士气。
这一招有用吗?当然有用。他在用自己的个性来影响这支部队。
“不换脑筋就换人”。李奇微一口气撤换了5位师长,提拔了一批愿意跟随自己打仗的人。
他还让他们把吉普车帆布车蓬给拆下来。车蓬挡不住子弹,只是自己的士兵在封闭车厢里骗取一种自欺欺人的安全感罢了。
于是,你会看到美军军官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坐在光秃秃的吉普车上来回奔跑。
李奇微后来的表现更证明了, 他对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来说, 犹如打了一支强心剂。
后来也有人评价, 是李奇微挽救了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一边倒的局面。
“磁性战术”
1951年1月8日,彭总获悉美军在乌山一带设了包围圈,果断下令部队停止追击,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虽然彭总的做法,让金日成很不高兴。但是此时彭总的担忧,是从未指挥过大军团作战的金日成所不能理解的。
因为此时的敌我态势,让彭总非常害怕,几天几夜睡不好。几十万中朝军队处在敌人的攻势之下,那可是几十万人的生命。
撤出汉城前,李奇微还在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的墙上写道:
“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意!”
这既是对对手的尊重, 也是对自己的信心。
彭总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
能让彭总胆战心惊的战局,非同小可。在美军将领中出类拔萃的李奇微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李奇微是个不光用脑子, 更是用心打仗的人,有着强悍而富有进取的个人风格。
为了便于策划行动,李奇微把他的指挥所从城市迁到了野外的帐篷里。包括他自己在内,指挥所总共6个人。
在他的头脑里,李奇微想的既不是继续后撤,也不是在现在的防线上组织顽抗,而是何时和如何转入新的进攻。
美军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人员和装备得到快速的补充,为他的进攻提供了保障。
李奇微发明了“磁性战术”。
每天派小群坦克,进行火力侦查,后面跟随着乘坐汽车的步兵。
一旦碰上志愿军,就联络空军和炮兵进行轰炸。如果我方兵力薄弱,顺势占领我方阵地。
李奇微这样做,就是希望让转入休整的志愿军不能好好的休整,始终保持与之接触,以达到消耗疲惫志愿军的目的。
刚刚布置完休整,并计划两个月后再举行大规模进攻的志愿军,只能匆忙结束休整,仓促应战,一时间处于被动。
李奇微喜欢看地图,发现有什么疑虑,立刻会乘坐飞机到前线去观察。在某个夜晚,他终于发现了我军的一个规律,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
李奇微可以说是一位真正出色的战场指挥官, 他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和行动规律, 并找出办法战而胜之的人。
李奇微虽然没有战胜中国人民志愿军, 但起码扭转了一边倒的局面。没有李奇微, 美军还能把停火线定格在北纬38度线吗?
虽然彭总与李奇微从未谋面,但他相信自己的指挥能力,相信能征善战的将领,相信不怕牺牲的战士,李奇微再怎么强悍,也休想让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吃大败仗。
只是,为了防御“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将士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也证明了,李奇微让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吃了不少苦头。
但是,李奇微虽然猜对了志愿军的一切,然而他唯一没有猜到的是志愿军能够扛得住他“火海战术”的进攻。
当他把所有的力量全部拉出来,居然都无法撼动志愿军阵地,都无法打垮这支部队的时候,他知道这场战争他根本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