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稀土作为“工业味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高端武器装备和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材料,稀土资源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背景下,美国对这一资源的需求与自身生产能力间的巨大落差,使其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路透社2025年3月11日报道称,两名政府高级官员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在五角大楼军事基地建造金属精炼设施,以作为提高美国国内关键矿产产量和与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美国的“稀土饥饿”,更揭示了全球资源博弈的新趋势。
美国为何陷入“稀土饥饿”?
稀土是一组包括钕、镝、铽等17种元素的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中虽用量极少,但却能显著提升材料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正因如此,稀土成为高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尽管稀土在地壳中的分布并不稀有,但开采与提纯过程却极为复杂且昂贵。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便逐步退出稀土生产市场,转而从国际市场获取资源,尤其是从中国进口。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截止2022年,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为4400万吨,全球占比约35.0%,排名第一,并且产量占全球近68%,远超其他国家。
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稀土消费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但其储量仅占全球的1.8%,且国内开采加工能力极为有限,因而对稀土进口的依赖度极高。
随着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这种对外稀土依赖俨然成为一项存续性威胁。
2011年,中国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理,把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开始实施收储计划。
在此牵引下,美国的稀土供应链进一步承压。
尤其是在高端武器制造方面,目前稀土短缺已经导致美国f-35战斗机等军工项目的生产出现严重滞后。与美国签订了战机采购协议的国家也受到波及,如日本订购的f-35b至今未到货。
“独食”冶炼能否解困?
面对稀土供应链的严重危机,美国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应对。
五角大楼以军事基地的冶炼设施直接参与稀土生产,这种“独食”模式试图通过军事化手段确保关键战略资源的安全供应。与普通商业化冶炼不同,军事基地提供的高纯度稀土更能满足军工企业的特殊需求。
然而,这一模式只是权宜之计,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都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美国的稀土冶炼能力相较于中国依然薄弱。《金融时报》曾援引国际能源署的数据(iea)指出,中国约占全球稀土开采产量的60%,而加工和精炼量则占据近90%。
其次,即便五角大楼的设施能够短期缓解军工领域的稀土短缺,但从整体需求来看,美国每年的稀土消耗量依然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此外,稀土冶炼高昂的环保成本也是一大难题。此次五角大楼的直接参与是否能够有效平衡环境保护与资源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际稀土争夺战愈演愈烈
美国的稀土短缺不仅是其国内问题,也是全球稀土资源争夺战的重要体现。
国际能源署报告称,不断扩张的能源行业推动了全球对关键矿物的需求。
在国际竞争上,中国凭借资源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和先进的技术,在稀土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多渠道获取稀土资源,包括加强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稀土储量丰富国家的合作。
近年来,美国还尝试在格陵兰岛、乌克兰等地寻求稀土资源。然而,这些计划仍面临技术不足、环境保护压力以及当地政府政策不确定等多重障碍。例如,格陵兰岛的稀土开发项目因为当地政府的环保政策而一再受阻。
在资源争夺的另一端,澳大利亚作为稀土生产大国,与美国加强了战略合作,并推动建立“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
但即便如此,稀土供应链的复杂性决定了美国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稀土困局的出路何在?
解决稀土短缺问题,美国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加强国内稀土产业的自主开发是重中之重。美国政府应加大对国内稀土项目的投资,并简化环保审批流程,以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其次,国际合作依然是重要方向。美国不仅需要与传统稀土产地国家合作,还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渠道。
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也是解决稀土困局的重要手段,例如研究稀土替代材料或减少稀土使用的新技术。如果能够降低稀土在高科技和军工领域的依赖程度,未来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将明显降低。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构建更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国内生产、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实现稀土资源的战略安全。
然而,这场围绕稀土资源展开的国际博弈才刚刚开始。
作为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者,中国在未来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而美国也应该看清全球多极化发展,各国携手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美式霸权终将在现实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参考资料
环球网:外媒爆:特朗普计划在五角大楼军事基地造金属精炼设施,以提高美国内关键矿产产量
中国科学报:美国稀土业现状:因中国供应1989年后逐步停采
太平洋学报: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稀土产业链的重建及其影响
观察者网:行业专家纷纷质疑美乌矿产协议,强调中国在稀土冶炼领域的主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