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或可不用动武,美军连夜“提桶跑路”,从琉球群岛“鸣金收兵”,结局已经注定。
《纽约时报》等美媒痛批:“特朗普和他那群无知的寡头,正在破坏二战以来美国苦心打造的世界格局,特朗普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了180度可耻的惊天逆转,我们的盟友将变成‘敌人’,我们的‘敌人’正在欢欣雀跃。”
长久以来,美国率领着那群奉它为“大哥”的“小弟们”制裁这个、打压那个,为非作歹,称霸世界。
这种日子,恐怕不会长了。
如今,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下,欧盟、印太、就连美洲的盟友都与之渐行渐远。
随着美军大规模撤出日本冲绳,中国距离完全统一又近了一步。
当美国“跌落神坛”,新的更公平、更安全的世界格局即将成形。
你我,都将见证历史。
首次,冲绳美军向南转移!这是什么信号?
美国新任防长皮特·海格塞斯在讨论中美关系时说道:“我们认为,中美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也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
其实,避免中美开战很简单,美国不插手台湾问题、撤销所谓的“岛链”。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
先是特朗普要求台当局支付“保护费”,接着又逼迫台当局把所有的芯片产业,都转移到美国,否则将加征最高90%的关税。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特朗普是个商人,“不做无本的买卖”,向赖清德等“台独”索取回报,这很正常。
但是,美国最看重台湾的芯片产业,它最担心台湾回归后,芯片技术也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
所以,特朗普让台湾的芯片产业转移到美国,等于是在“去风险化”。
没了芯片的台湾,对于美国来说,基本没有价值。
届时,特朗普就完全可以象征性的加征对华关税,牵头发起对华制裁,而不用出兵“保卫”那些“台独”分子。
当然,不能只看特朗普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目前,美国已经有了从台岛附近撤军的具体行动。
扼守东海与太平洋咽喉要道的日本冲绳群岛,是美军“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也是美军介入台海冲突的“跳板”。
台海若发生冲突,冲绳的美军基地将成为后勤补给、情报侦察和兵力投送的核心枢纽。
冲绳群岛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距离台湾仅约110公里(如从与那国岛到台湾宜兰县),飞机最快20分钟可抵达台湾上空。
冲绳本岛(那霸)距离台湾约600公里,战机从这里起飞,可在1小时左右开到台湾上空。
5万多的驻日美军,大部分都驻扎在冲绳,光是海军陆战队就有1.9万人。
而美国70%的军事设施,也都在只占日本国土面积0.6%的冲绳群岛。
但是,2024年12月14日,日本宣布,自2025年开始,美军将逐步从冲绳群岛撤出9000人,其中4000人移驻关岛,5000人迁移到夏威夷和美国本土,最终在2028年将驻冲绳美军人数降至1万左右。
外界普遍认为,美军这场3000公里的大撤退,是中国大国崛起的最佳见证。
美国明白,无法在东亚与中国叫板,不论怎样都不是中国的对手,倒不如主动退让,避免卷入可能爆发的冲突。
美军的撤出,也是对台湾当局“防御承诺”降低的信号。
台当局应该意识到,他们已经沦为美国的“弃子”,不应幻想着跟强大的解放军对抗。
而中国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和平统一,收复台湾的宏愿。
“北约脑死亡”,美国或成“光杆司令”!
德国新总理默茨刚刚当选,就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有种带着欧洲跟它分道扬镳的架势:“德国绝不能‘坐在小孩那桌’,我们不能被美国当成侏儒”
默茨强调:“我们必须加强欧洲的防御力量,逐步实现对美国的依赖。”
除德国外,英国、法国等北约核心成员,这些美国的“老牌盟友”,也相继表达了对特朗普“新朝雅政”的不满。
美欧爆发信任危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美国“放弃”乌克兰,但没有让欧洲“上桌”;第二,特朗普要求欧洲增加军费,购买美制武器。
特朗普还表示,计划将驻欧洲美军人数削减约20%,即两万人。
至于留在欧洲的8万美军,特朗普希望欧洲国家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因为这些士兵具有威慑力,他们的费用不能只由美国纳税人承担。”
美国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海格塞斯更是直言:“欧洲防务的重担,不应由美国来承担。”
英媒爆料,美军在欧洲的大撤退,将从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开始。
而这些国家与俄罗斯接壤,撤军将削弱北约东翼防御,引发欧洲对俄潜在威胁的担忧。
或许,在特朗普的操作下,“北约”这个冷战“余孽”,或许很快解体。
特朗普曾多次批评北约“过时”,认为美国在保护欧洲方面的开支过高。
所以,他一直致力于摆脱北约,用“美国优先”违反北约的各种束缚。
北约各成员国对特朗普十分不满,法国总统马卡龙更是直言:“北约已经脑死亡”。
他预测,2025年6月份的北约峰会,很可能是“最后的晚餐”。
未来,北约可能会甩开美国“单干”,由法国、德国扛起这杆大旗。
英、德、法这些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就连它们都对美国抱有怀疑,更不用那些跟新兴盟友和潜在盟友。
各国“弃美而去”,世界迎来新格局!
特朗普当政刚刚“满月”,“美国优先”就已经震荡全球。
美国退出多个国际组织或机制、驱逐非法移民、大规模裁减联邦雇员、无差别的加征关税、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扬言“接管”并“长期拥有”加沙,撇开欧洲盟友与俄罗斯商谈解决乌克兰问题……
世界已经看清了美国“专门利己,毫不利它”的真面目,它即将成为外强中干的“光杆司令”。
世界是多元化的,没有了美国,还有其它大国。
在特朗普的作用下,中欧关系正逐步回暖。
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与多名欧洲高层官员举行了双边会谈,包括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德国总理、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
王毅外长表示:“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地缘矛盾。中国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支持欧洲在和谈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欧盟方面回应,愿意跟中国继续对话,并在贸易、经济事务和气候变化等特定领域开展合作。
美国媒体指出,当美国愈发不可信任,欧盟将掉头向东,全面拥抱中国。
除了欧洲,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也加速了中东、东盟与中国的战略靠拢。
中东国家看重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务实合作,东盟则通过深化对华关系抵御外部经济风险。
先来说中东,特朗普的各种计划,几乎把除以色列外的所有中东国家,都得罪了一遍。
特朗普要求把加沙难民,“永久迁移”到埃及、约旦等邻国。
他还要求沙特、阿联酋等国出资,重建加沙,由美国接管,将这里打造成“中东的里维埃拉”。
埃及、约旦明确拒绝接收难民;沙特、阿联酋:反对侵犯巴勒斯坦主权,重申支持“两国方案”。
另外,特朗普还准备向以色列运送2000磅炸弹。
对待这些阿拉伯国家,特朗普尚且如此横行霸道,对待伊朗,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就在2月24日,特朗普还以“帮伊朗运送石油”为由,制裁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连带着阿联酋石油经纪商、印度油轮运营商和管理商也一起制裁了。
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暴露了美国单边主义的局限性,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道德权威,盟友质疑其政策稳定性,加速中东国家转向多元化外交(比如,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外交上,中东国家会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紧密关系。
经济上,中东本就对中国的制造业有着很高的依赖程度,日后,双方的合作只会更多。
把目光转到东盟,东盟一直保持“中间”站位,尽量不选边站队。
而特朗普虽然没有明确要对东盟下手,但他的种种操作,不免令东盟担忧。
先说经济,特朗普今天能把传统盟友当成“提款机”,甚至连日本也不放过,明天肯定会用同样的招式,对付东盟。
再说地区影响力,美国正不遗余力的减少海外军事负担,尤其是从冲绳“鸣金收兵”,南撤3000公里,东盟国家自然而然的认为,美国正失去在印太地区的话语权。
当然,东盟不会放弃它的“不结盟战略”。
各国只会加深独立性,构建自己的外交圈子,推进“中等强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力量和话语权。
不论是欧洲、中东还是东盟,它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没有了“唯我独尊”“美国优先”的“世界警察”,还有不干涉它国内政,不追求霸权的中国。
在未来,我们只会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某些“失道者”,很快就会体验到“亲戚畔之”的滋味。
参考文献:
驻日美军首次向外转移 新华网
资讯很有聊丨驻冲绳美军搬了?丑闻相伴竟还想着“威慑力” 央视网
默茨:欧洲应摆脱对美依赖 央视网
国际观察丨特朗普新政“满月” “美国优先”震荡全球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