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大战7个月,谁变成了大赢家?日前,俄国防部公布战绩,点破了俄乌战场的真实情况。
1、俄国防部公布,赫赫战果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统计,在过去七个月的战斗中,俄军宣称消灭了乌军大批装甲武器,15个战斗旅也被尽数打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悍马及其他防地雷反伏击车辆被击毁。这无疑展示了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也折射出俄军在火力打击和战略布局上的优势。
然而,现代战争不再仅仅是士兵数量的比拼。在库尔斯克战场上,俄军巧妙运用了高科技的作战手段,把精确打击武器用到了极致。100公里外的高价值目标,会遭遇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精准打击。
70公里内,龙卷风和飓风重型火箭炮呼啸而至,让敌人措手不及。若目标进入50公里以内,那就是巡飞弹和卫星制导炸弹的“表演时间”。这些装备的联合使用意味着乌军几乎无处可藏——无论在何处露头,总有一枚力量强大的武器在等待着。
不仅如此,俄军在短程作战中也投入了大量资源:1-5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则由fpv无人机、大型无人机以及122毫米榴弹炮布下天罗地网。战场上的无人机如同天眼一般,不断巡视搜寻,几乎成为乌军的梦魇。一名乌克兰士兵曾无奈表示:“就算你躲在矿井深处,俄军的无人机也能找到你。”
2、乌军启动新计划,弥补火力差距
俄军对乌军的打击不再仅限于单一区域,而是扩展到了多个战略要地。在库尔斯克州的扎列申卡、卡扎奇亚洛克尼亚、科尔马科夫和尤日内等地,俄军的攻势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络,不断收紧,将乌军主力被迫分散和扯离。
在这样的重压下,乌军显得格外被动。数个海军陆战队旅、空降突击旅和国土防御旅都成为了俄军集中打击的对象。面对俄军密集而精确的火力压制,无论是坦克部队还是步兵单位,都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而这些作战单位原本是在乌克兰其他地区经过精心部署的精锐力量,如今却像是在一场扑不灭的大火中苦苦挣扎。
这种困境逼迫乌克兰进行战略调整,试图重新夺回主动权。“有时候,你必须思考如何在绝境中创造奇迹,”乌克兰国防部长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这样说道。他宣布启动了一项新的无人机集群计划,以期弥补目前与俄军之间火力差距的鸿沟。此计划并非简单的技术跟随,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整合出一套适合现状的新打法。
乌克兰计划建立五个专门的无人机战斗旅,这些旅将以高密度打击区的形式出现在前线,以达到支持地面部队进行战斗的目的。通过这一举措,乌克兰希望能在低空领域争夺制空权,提供给步兵更多的掩护与支援,以此阻挡俄军的推进步伐。
3、美防长一句话,泽连斯基当头一盆凉水
美国国防部长在援助乌克兰会议上所发出的信号,无异于给乌克兰泼了一盆冷水。其直言不讳地指出,战争必须止步,乌克兰也无法加入北约。这样的话语,对乌克兰而言,听起来无异于一声警报。
此时,美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保持谨慎,更是在战略框架上对乌克兰泼出了“凉水”。这一表态让人不禁猜测,在经历长久的对峙与资源投入后,美国是否开始计较成本、转而寻求更务实的结局?这样的态度转变无形中加大了乌克兰的政治压力,为他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与此同时,英国政界也为这一局势表达了强烈的关注。英方高层强调,如果现在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将意味着对欧洲盟友的巨大背叛。这番话点燃了英国政坛的热议,甚至引发了关于继续支持乌克兰可能产生政治后果的思辨。
这种国际间的支持与反对声音交织,进一步折射出各国在面对俄乌冲突时的复杂立场和利益考量。毕竟,军事援助与政治支持之间,不仅仅关乎一国的外交政策,更攸关整个地区的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