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的命运,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数月的“速胜计划”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战争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那么,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结束?乌克兰还能撑多久?如果战事持续,俄罗斯是否会成为率先崩溃的一方?
俄乌双方优劣势分析
战争的核心在于战场上的胜负,而目前的俄乌战局已经从初期的闪击战演变为持久消耗战,俄军虽掌控部分乌东地区,但全面占领乌克兰的目标早已变得不现实,乌军在西方援助下展开了多次反攻,虽然局部战果显著,但难以撼动俄军整体防御。
乌军的优势主要在于国际援助,西方国家持续提供武器和军事培训,特别是先进装备如“海马斯”火箭炮和坦克。
然而,劣势同样显而易见,人口相对较少的乌克兰,难以长期承受人员伤亡的高成本。据统计,超过800万乌克兰人已逃往国外,而国内的劳动力减少和生育率下降正在削弱未来的经济恢复能力。一个长期依赖外援的国家如何实现独立的战争动员和重建,是乌克兰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俄罗斯的优势体现在军事资源的广度,无论是弹药储备还是兵员数量,俄军仍占据压倒性优势,尽管初期表现糟糕,俄军已逐步调整战术,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不过俄军的劣势也不可忽视,尽管俄罗斯在战争中有核威慑这一独特优势,但其常规军事力量的表现不容乐观,从装备老化到士兵士气低迷,俄罗斯军队在战争初期的表现让外界对其能力产生了质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国内的社会不满情绪,征兵动员引发的大规模抗议、部分精英阶层的流亡以及民众对战争目标的疑虑都在削弱普京政权的稳定性,虽然目前的控制手段足以维持内部稳定,但如果战争持续,内部压力可能会成为俄方的致命弱点。
经济战场:谁能撑得更久?
战争不仅仅是炮火间的较量,更是一场经济的耐力赛,俄乌两国如今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战争成本的持续攀升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乌克兰经济在战争中受创严重,GDP缩水超过30%,失业率飙升,基础设施损毁殆尽。然而,西方的经济援助成为乌克兰的生命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乌克兰在2023年获得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
但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可以无限支撑下去,经济援助的规模和频率,取决于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考量,一旦战争拖得太久,欧美国家的耐心可能消耗殆尽,援助力度随之减弱。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能源出口被封锁,金融系统遭受打击,尽管俄罗斯通过扩大能源出口至中国和印度来缓解部分压力,但制裁的长期效应正在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降至1%以下,通胀率居高不下,卢布汇率持续疲软。
此外,俄罗斯的财政预算面临巨大压力,军费支出不断飙升,而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却因价格波动和市场缩小而减少,长期来看,俄罗斯是否能维持如此高昂的战争成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谁会率先崩溃?
从资源消耗和国际环境来看,俄罗斯似乎面临更大压力,但从战争依赖性的角度看,乌克兰的处境更加危险,如果没有西方的支持,乌克兰几乎无法独立继续战争。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持久战的胜利者并不一定是资源更充足的一方,而是能够更好地适应压力和变化的一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两种情景:一是冲突于2025年底结束,二是持续至2026年中期。然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预测,冲突将于2025年结束。美国驻欧洲陆军前司令霍奇斯认为,俄罗斯因经济问题,可能在2025年后难以继续战争。
尽管如此,乌克兰和俄罗斯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短期内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战争可能至少持续至2025年。
所以你们认为俄乌战争将持续到何时呢?
信息来源:
环球网:《外媒: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预测,俄乌冲突将在2025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