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对于受阅飞机的数量曾有不同说法。当时,很多人都在猜测到底有多少架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开国大典受阅飞行员林虎回忆:“当时能修好的战斗机有 9 架,后来说能不能把飞机再搞多一点,什么飞机都行。我们就凑,能凑多少是多少,2 架蚊式轰炸机、3 架运输机、2 架教练机、1 架通讯机,这样凑起来一共 17 架。”
实际上,开国大典当天确实是 17 架飞机参加受阅。这 17 架飞机具体包括:9 架 P - 51 “野马” 战斗机、2 架 “蚊” 式战斗轰炸机、3 架 C - 46 运输机、2 架教练机和 1 架联络机。由于飞机状况参差不齐,飞行员们压力巨大,后来受阅的飞行员都主动向组织上交了决心书,说一旦飞机出现故障,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绝不会让飞机摔到阅兵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然而,观众和外国记者却误以为有 26 架飞机。这是因为 9 架 P - 51 战斗机通过天安门后再次通场。飞在最前面的 9 架 P - 51 型战斗机,通过天安门后,立即加大速度,在复兴门上空作右后方转弯,沿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再转向建国门,当到达东单上空时,正好与第六分队的教练机相衔接,再一次通过天安门。由于衔接得很自然,在地面观看的群众以为受阅的飞机是 26 架。外国记者在向本国发回的报道中也写道:“中共空军以野马式 P - 51 型战斗机为主,共 26 架飞机接受检阅。”
二、受阅飞机的具体型号及来源
1. P-51 战斗机
P-51 战斗机是美国二战期间生产的优秀战斗机,在二战中表现极为出色。参加开国大典的 P-51 都是 D 型,主要是国民党从美国获得的型号,后被我军缴获或通过起义获得。到 1948 年底,我军一共从各种 “渠道” 获得 P-51 约 39 架,到开国大典前一共还有 31 架,其中有 9 架完好的可用于作战。
这批 P-51 后来仍然担负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参加过 1950 年 “五一” 节庆典等几次活动。1950 年下半年全部移交给空军第七航空学校,也就是原来的东北老航校,并一直用到 1953 年,最后的用途是作为伊尔 - 10 的地面滑行教练机。目前国内有记录的 P - 51 还有 2 架,分别位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 “蚊” 式轰炸机
“蚊” 式轰炸机是英国生产的战斗轰炸机,主要结构为全木质,速度快、装载能力强。在二战期间创造了皇家空军轰炸机作战生存率的最佳记录,战损率只有 6.3 千‰,还不及一般轰炸机的三分之一。
开国大典前我军至少获得 5 架蚊式,其中有一架是由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党地下党员飞回来的,其余都是地面缴获。参加开国大典的蚊式是当时唯二状态完好的两架。蚊式虽然性能优异,但主体结构是木质,耐潮性差些,建国后也买不到备件,很快就退役了,后来 1953 年全部报废处理。
30 多年后,到 80 年代末中国航空博物馆组建时,筹备人员赴全国各地寻找航空文物,一个机场的垃圾堆里找到半截机翼,根据结构鉴定为蚊式的左翼,后来根据这半截机翼进行了复制了剩余部分。
3. C - 46 运输机
C - 46 运输机是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制的双发运输机,拥有独特的 “8 字形” 或 “双泡形” 机身,更能抵抗极高飞行高度造成的压力差。在 “驼峰航线” 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航空运输树立了新的标竿。
我军的 C - 46 主要是缴获和起义获得。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向国民党军队移交了约 200 架 C - 46,成为国民党军队在内战时的主力运输机。后来 “国军” 准备 “剿匪” 时往全国各地运兵,C - 46 也是主力。我军在辽沈战役缴获第 1 架,后来陆续有 6 架 C - 46 机组驾机起义,到开国大典前我军一共得到了 18 架,其中有 8 架完全可用。
这些 C - 46 后来在新中国早期的民航和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还参与了试航拉萨、开辟青藏高原航线、支援解放西藏等行动,最后一架直到 1982 年才从空军退役。目前国内中国航空博物馆里还有两架 C - 46,不确定是否参加过开国大典。
4. L - 5 联络机
L - 5 联络机是美国研制的单发四座轻型飞机,被称为 “空中吉普”,轻小灵活、起降距离短,用途非常广泛。
国军采购这种飞机比较少,所以我军得到的也不太多,但 1946 年首个从国军中起义的飞行员王延洲驾驶的就是 L - 5,到开国大典前我军至少还有 2 架。目前中国航空博物馆里还有一架 L - 5,前几年是吊在展馆室内的顶上,2019 年整修时好像拿下来了。
5. PT - 19 教练机
PT - 19 教练机是美国仙童公司研制的敞篷式活塞式初级教练机,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 127 架,给当时的国民党空军官校作训练用,抗战胜利后全部飞回国。
开国大典上有 2 架 PT - 19 教练机参加受阅。
三、受阅飞机背后的故事
1. 艰难筹备
在开国大典受阅飞机的筹备过程中,困难重重。当时面临着缺飞机、缺飞行员的严峻局面。东北老航校没有多余飞机,只能依靠北平南苑机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状况复杂,有的是起义飞行员带来的,有的是战场上缴获的,还有的是用零配件组装起来的,机型各异、新老参差、性能不齐。面对巨大的困难,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从东北老航校抽调维修人员,他们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抢修飞机。经过艰苦努力,维修人员最终搞定了 17 架能参加阅兵的飞机,包括 9 架 P - 51 “野马” 战斗机、2 架 “蚊” 式战斗轰炸机、3 架 C - 46 运输机、2 架教练机和 1 架联络机。
由于飞机状况参差不齐,飞行员们压力巨大,后来受阅的飞行员都主动向组织上交了决心书,表示一旦飞机出现故障,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绝不会让飞机摔到阅兵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在飞行员的选择上,常乾坤决定以华北军区的飞行员为主,不足的再从东北老航校抽调。空中受阅飞行对飞行员要求技术过硬、政治可靠,而当时南苑飞行队百分之八十的空勤人员要么是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要么是北平解放后来报到的旧航空人员,我军自己培养出来的飞行员很少。常乾坤对飞行员进行了认真审核和甄别,最终确定了 21 人。这 21 人中,有 12 人是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包括刘善本、闫磊等人,其他人主要是红军时期去新疆学习的和东北老航校培训出来的飞行员。受阅飞行总领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中队队长徐兆文担任,但他在训练中受伤,常乾坤不得不临阵换将,紧急调著名飞行员邢海帆回北平担任领队。
2. 带弹受阅
开国大典上有 4 架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世界阅兵史上是少有的。当时中国南方还有部分地区没有解放,为了防止国民党空军袭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参加阅兵式的部队时刻保持着临战状态。这 4 架飞机在接受检阅的同时,还担负着防空警戒任务。一旦出现敌情,要求这 4 架飞机必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执行防空任务的 P - 51 战斗机和蚊式战斗机各两架飞越复兴门后,即升至 10000 至 12000 英尺处,担负北京、通州、良乡、大兴上空的警戒任务。当年担任受阅飞行领队的邢海帆说:“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世界空军史上没有先例。但那时敌情十分复杂,如果真的敌机来了,我们将立即投入战斗。”
3. 精心策划
为了让受阅效果更好,飞行队采取了让 9 架 P - 51 战斗机再次通场的大胆措施。9 架 P - 51 型战斗机通过天安门后,立即加大速度,在复兴门上空作右后方转弯,沿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再转向建国门,当到达东单上空时,正好与第六分队的教练机相衔接,再一次通过天安门。由于衔接得很自然,在地面观看的群众以为受阅的飞机是 26 架。外国记者在向本国发回的报道中也写道:“中共空军以野马式 P - 51 型战斗机为主,共 26 架飞机接受检阅。”
受阅结束后,3 架教练机担负空中摄影和散发传单的任务,战斗机继续在机场担负防空值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