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敌机轰炸凶,但比不上我军修得快,一孔桥最快9小时修完

2024年05月19日00:55:04 军事 1654


朝鲜战场敌机轰炸凶,但比不上我军修得快,一孔桥最快9小时修完 - 天天要闻

1952年6月,“登高英雄”杨连弟牺牲后,时任铁道兵团铁军报社副社长兼总编的王学俭带一个工作组到杨连弟连住了44天,专做调查研究。下面是王学俭写的《杨连弟连的防敌机轰炸经验》:

作者注:这篇短文记述了杨连弟连在朝鲜铁道抢修前线的防空经验。成语所说的“枪林弹雨”和“飞沙走石”,在朝鲜前线抢修铁路的铁道兵,体会的可谓最深刻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雄的铁道兵保证了铁道成为炸不断的运输线,创造了敌人都不得不叹服的奇迹。

全文如下: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帝依靠空中优势,对北朝鲜的铁路实行了狂轰乱炸。在这种十分困难的形势下,我铁道兵部队英勇机智,随炸随修,保证运输通畅,支前物资不断运往前线。在两年多的斗争中,我们英雄的杨连弟连,创造了丰富的防空经验。

摸清敌机的活动规律,由被动变主动。

白天是“油挑子”(F80)轰炸线路。该机每架载重磅炸弹两颗,如果是杀伤弹是四颗。每天早晨九点钟至下午四点钟左右是其活动时间。来时有目的炸,炸完就走。以后又增加了“大扁膀子”(P47),它带的炸弹多,所炸弹坑大约200立方土。它还打炮、扫射。在三月份以前的活动规律是:早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一点至四点,每天两次,浓阴和下雨则不来。战士们说它按时上下班。三月至五月则是连续不断的轰炸,一天多至十一批。每批几十架不等。

采取重点封锁。有时晚上还来B25投照明弹扫射,不让我抢修。轰炸的重点地形是:直线开阔地或高填土的线路、水田地带。这一时期白天没有炸过桥梁,这是因为桥梁处有我高射炮阵地。

根据敌机这个特点,在上级的指示下,我们连队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做好准备工作上。在敌机重点轰炸区,每公里散布200立方石头,10至15根钢轨,100根枕木,不同高的排架(1至2.5米高的3至4组),配件等也放在附近。另外还准备了灭火的沙子。敌机轰炸之后,全连出动,小弹坑回填土,大弹坑则立木排架。这些都保证了昼夜通车。

敌机轰炸我们的桥梁多采用夜间用B29型,在高空水平投弹。在初炸一座主要桥梁时,往往炸不准。例如今年(1952年)一月十八日晚第一次炸百岭川桥时,共投十一批,约300余棵炸弹,结果一棵也没扔到桥上。但在试行以后就能投准了。每次都炸一至几孔。

但由于是间隔轰炸,每四天炸一次,我们能做到每炸一次通两夜车。因为我们根据敌机的特点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座桥上都按地形做了高低不等的木排架,做基础用的石头则堆在挢两岸,有充足的备梁(工字梁)。按敌机的活动规律,我们的对策是:固定抢修位、作好准备工作。

听声音就知道是什么飞机,用什么办法对付

战士们,尤其是老战士,防空经验特别丰富。他们听到飞机声音就能辨别是什么飞机。耳杂是防空的尖兵。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按声音知道来的是B29还是B25,或是战斗机,就是白天在敌机种类繁多时也能听出是油挑子或是大扁膀子,或是p51F86。最敏感的战士还能听出我们的小白燕(米格15)和敌F86的不同声音。

战士们听声音知道机种,对防空是极为重要的。过去因为不能辨别声音,跑了许多冤枉路,现在就能应付自如。在晚上听到“哼哼”沉重的声音后,就知道一定是B29,这时就要赶快离开现场,越快越好。否则就要吃亏。一定要跑出以现场为中心半公里,最好是跑出一公里。

如果听到“嗡嗡”声音,轻的就断定是B25,根本不理它,因为这种飞机是打活目标的,如开灯的汽车、漏亮的住屋。白天听到战斗机或侦察机时,根本不理它。如果听到沉重的浊音、就一定是“大宽膀子”,要赶快离开线路200米。

战士们不但会听,而且也会看,如果有两架飞的较高成X型时,就是侦察机,大编队的机群,大至四架一组,成横一字型;三架一组,成三角型,在飞到现场上空不改变队形,就能断定不炸此处。和果拉开队型成先后一直线时,就一定要投弹。

根据以上判断,战士们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如果我们在现场工作时,发现敌机轰炸时,就一定不要怕暴露目标,要迅速离开现场。事实己证明,敌机人员士气不高,硬着头皮带着指定任务(炸线路或桥梁或车站)来的,在我高射炮火网里钻,他扔下炸弹就算完成任务,不敢多逗留一点的。过去见了飞机就卧倒,怕暴露目标的做法,今天来用就是错误的。

如果巳经处在轰炸圈里,就要沉着地在先后落弹坑的间隙里,以跳跃式往外冲。卧倒后闭眼张口,胸不可紧贴地皮,防止震受内伤。发现敌机扔杀伤弹时(爆炸声发脆,像劈雷声),一定利用地形、地物,在爆炸中心20米,没有好地形是要受伤的,到30米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宿营驻地要分散一点,主要是要躲开“投弹道”。夜间B29炸某座桥粱都有一定的投弹道。因为晚上我高射炮一开火,敌机就会早投弹。白天敌机怕得就更历害。因此驻地防空很必要,往房要伪装,不要出来看热闹,以防被落下的炮弹碎片击伤害。

B29在晚上轰炸,每投一批炸弹落地后就打出一个闪光弹,发出奇亮(是拍照用的)。有时B25专门来侦察轰作情况,就在大桥上空连打几发闪光弹,它很响,在高空一千公尺左右爆炸,并不伤人。

定时炸弹过去曾给人们一种精神压力,个别单位也受过损失。杨连弟连经不断研究和亲身体验,得出这样的经验来:如果现场是很厚、的黄土层,入了土的定时昨弹,只要人不站在上面(弹顶上),离开20米工作,它爆炸后也没什么问题。眼睛灵活点,不被大土块砸住就可以。

如果是摆在地面上的定时炸弹,这种炸弹也往往是杀伤弹,想法卸掉它的引信,或把它拉走。如果现场是河卵石,又确知有定时炸弹,就一定要做好防备工作。因为这种地形定时炸弹最易伤人。过去就因为把石头炸飞起来落下伤人,这就是防飞石伤人。有头盔更好,如没有就在现场用枕木搭些小木棚,定时炸弹一响就进去待避。

如果做起来不方便,每人备一块一寸厚的木板,遮住头也可以。这些办法都没有时,听见炸弹响时,千万不能爬下。因为爬下西积大,客易砸伤。要两臂护头,蹲下就是了。

杨连弟连的口号是:不要麻痹大意装大胆!反对惊慌失措怕死鬼!该跑不跑不对,跑后不回来不对!

“固定防区”是完成抢修铁路的好办法。

在入朝两年的抢修铁路实践工作中,我们认为“固定防区”,就是把这一段铁路抢修任务,固定给一个单位,常期担任。

根据敌机活动规律,特别是近半年的规律,敌机轰炸的重点是:1、主要桥梁,像一团管区的百岭川桥、清川江桥、熙川江桥;2、开阔地、高填土处、水稻田附近的线路。

椐在杨连弟连的调查,敌机自一月十八日晚间第一次用B29炸过这些重点,至今没有改变。敌人看出虽炸过我桥梁,但并不能阻断我通车时,在二月分就改用重型轰炸机炸我线路。当时82公里、98至101公里等开阔地带成了主要轰炸目标。敌机不断地炸,我们随时抢修。抢修一孔一般的桥,最快是9小时,最慢12小时,保证通车。这在以前要三、四天才能完成。这就是因为“固定防区”的好处。

现在杨连弟连指战员完成任务的信心非常坚定。战士们讲:“老美你炸得快,架不住我们修得快,白天炸了,晚上修好通车。”为什么能这样呢?回答是:现在组织领导好,同志们的抢修技术提高了,大家对现场情况熟悉,材料工具准备的充分。这都是固定防区带来的好处。

杨连弟连半年来移防四次,从百岭川至北新岘一带,中间又回百岭川桥两次。五月二日回百岭川桥一带才算固定下来。大家部认为常移防坏处多,造成对新区惰况不熟悉,工具、材料、地形都不熟悉,影晌抢修工程进度。

现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建设,该连同志对现场的抢修己有充分的把握。不但领导上对本管区每段路是什么类型的钢轨、枕木情况如何,甚至哪根钢轨上有伤都知道。夜间溜道组候秉臣等同志都知道哪段有几个弹坑,下雨那里容易下沉,都清清楚楚。对沿线分布的材料,不论是大小零件,现在不论告诉那个战士去取,都能随心应手的取来。这都是“固定防区”的好处。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 天天要闻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就在早前,朝鲜已经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电报,明确表示中国将出兵援朝,并已做好准备。然而,朴一禹来到沈阳后,并没有就志愿军入朝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只是传达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国军队立即过江,并说金日成现在德川,志愿军指挥部也应该设在那里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 天天要闻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而成的第43军,是解放战场上,四野大军的头号主力部队之一,为加快促进东北地区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战略追歼阶段,第43军与兄弟部队共同南下作战,参与衡宝战役,和兄弟部队共同重创白崇禧军事集团。此举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 天天要闻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战争冲击波,科技世界的重塑与变革。近期战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点燃,但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地理和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更是一场科技领域的无声革命。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