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本质是一场低级消耗性区域冲突,至目前为止,没有科幻的C4ISR,没有高精尖的制导武器协同地面部队出击,控制战场局势发展。由于俄乌双方的技术装备水准很低,使得不少武器在这场冲突中大放异彩。以伊朗制造的“见证者-136”为例,用一台民用摩托车发动机驱动双叶螺旋桨缓速飞行,战斗部装药40千克,飞行速度为185千米/小时。飞行时会发出类似摩托车那般的轰鸣声,控制系统由简陋的航路规制,抗干扰能力非常差。如果中国开放管控和限制的话,都不需要正规工厂,网上的手工党能依靠更廉价的材料做出性能更好的原产品。
除了伊朗的“见证者136”自杀无人机外,俄乌战场上还活跃着其它各种型号的微小型无人机,它们普遍的特征就是价格低廉,隐蔽性好,但抗干扰能力差,没有正规的双向数据链,无法察打监视和通讯功能。但这类无人机往往能够收获到战果,一度有人认为这样的微小型无人机对中美两军来说也是巨大威胁。对于这类荒诞且幼稚的观点,不少军事专家也做出了批评,因为中美不是俄罗斯,不可能会给这类微小无人机提供可乘之机。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微小型无人机的应用,中美两军的造诣一直都在其它国家之上,反制的方式也非常多。
在中国,微小型无人机的管制一直都颇为棘手。因为中国占据着世界上一大半的无人机生产份额,厂商为了规避敏感限制,在研发和生产无人机时,会对无人机的性能做出限制,这就促成了许多“黑飞”的诞生。这些“黑飞”的年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四五十岁的飞行爱好者,也有几岁的孩童。他们本身没有“空域管制”概念,也没有安全报备意识。为了确保低空安全,管控力度大的一线城市,辖区派出所依靠相关设备能够精确干扰无人机的飞行并定位飞手位置所在地。一些小城市的辖区派出所则没有这个条件,需要更高级别的部门携带设备介入,才能做到对“黑飞”的定位。网上有过诸多报道,都是辖区派出所与高级别部门与民间飞手“斗智斗勇”。
辖区派出所尚且能够做到对飞手的定位,更别提战场上中美两军了。实际上,像俄乌战场上那样的低端无人机,解放军不但能定位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外的飞手位置,而且可以降停无人机,或者反向操纵无人机去袭击飞手的位置。而且,中美两军列装的军用规格无人机不但性价比上充满优势,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许多人在谈及俄乌战场的无人机时,都认为这是掌握制空权后的“虐菜”工具,实际上也是理解错误。制空权的含义是指“不但对方航空兵无法作战,连地面防空系统也无法正常开机作战”。试问,俄乌谁在战场上真正拿到了制空权?菜鸡互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