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遣返回国。1927年8月1日,时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准尉文书的陈毅率军校2000余人从武汉出发到南昌准备参加起义,结果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8月10日,陈毅终于在抚州追上起义军。见到周恩来后,陈毅被安排担任第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
之后,陈毅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发动湘南起义,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军四巨头之一。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元帅诗人”、“元帅外交家”之称。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
陈沂少将 贵州遵义人,原名佘万能,字孟秋,曾用名余立平。众所周知,开国将帅中上过大学的人不多,而陈沂却上过三所大学:他早年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后又到上海,考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并参加青年反帝同盟。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陈沂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当时他的笔名就叫“陈毅”。1931年,他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并入党。1933年,陈沂被捕入狱,被判处5年徒刑。1935年被其父营救出狱后到上海,担任《救国日报》编辑。西安事变后,冯雪峰、潘汉年到上海,陈沂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37年,陈沂到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抗敌剧团工作。1939年陈沂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
1942年,陈沂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1946年,陈毅到山东解放区接替罗荣桓时,陈沂第一次见到陈老总,陈沂主动提出要改名,但陈老总毫不在意,豪爽地说:“改不改有啥关系!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哩,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我们中国有个大陈毅、小陈毅,也可以嘛!”后来他还是改名为陈沂。
陈沂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但他还是想跟随老领导罗荣桓赴东北,后经陈毅同意到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历任命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建国后,任总政文化部首任部长。任职期间,组织创办了《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歌曲》等刊物,成立了总政歌舞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体工队等文艺团体,因此被称为“文化将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陈沂被错划右派,成为唯一的一位“右派将军”,被下放到黑龙江达21年。1961年经罗荣桓干预,被摘掉右派帽子,定为正师级,担任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197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抓意识形态工作。198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财经委主任。2002年7月2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
罗斌少将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红军,历任红8军22师64团警卫班长,湘鄂川黔苏区龙永独立团政委,红6军团17师50团连长,红6军团模范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抗大七分校教员,八路军120师358旅独立1团政委,独立第2旅5团政委,晋西北军区第六军分区19支队政委,35支队支队长兼政委,晋绥军区独立第2旅21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第14旅旅长、政委,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政委,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4旅旅长兼政委,绥东军分区司令员,第8军23师师长。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空军第17师政委,志愿军空军第17师政委,东海舰队航空兵政委,北海舰队航空兵政委,海军后勤部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5年11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罗斌少将 原名罗振兴,福建武平人,和空军司令刘亚楼是地地道道的同乡。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2年进入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学习并入党。红军时期,历任武平县模范队队长,工人师教导团连指导员,赣南南雄南山游击队政委、游击队队长。中央红军长征后,在赣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2团第6连指导员、第2团第1营副营长、营政委、团政治处调查股股长,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军法处主任,新四军1师2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第1师教导团政治处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兼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华中军区前方指挥所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福建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建国后,历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委,总参谋部警备部队后勤部副政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7年7月15日不幸逝世,时年53岁。
李道之少将 江西吉水人。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4军警卫排长,红一军团保卫局总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五大队营长,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河南支队政委,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代科长,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部部长,冀东军区第12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6军分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第12军分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4师师长,第45军158师首任师长。建国后,历任公安部队第10师师长兼广州警备区参谋长,第50军参谋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6年10月25日,原辽宁省军区政委李道之少将在沈阳逝世,享年95岁。
李道之少将 原名李道元,山东牟平人。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新兵营连指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64团营副教导员,山东军区5旅13团政治处副主任、5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4团政治处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巡视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独立2团政委,山东军区6师18团政委。到东北后任吉黑军区警备3旅政治部主任,哈南军分区副政委,哈北军分区副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北满独立2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后勤部民运部部长,第38军后勤部政委。
建国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第42军126师副政委。1950年底,李道之奉命回国,调入空军工作,历任空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空15师政委,空4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3年12月14日在西安逝世,享年67岁。
李元少将 江西吉安人,出生于1894年的李元参加红军时已经36岁,因为念过私塾、当过当铺学徒,能写会算,参军后便一直从事后勤财务工作,历任红3军9师27团机枪连司务长,第3军经理处出纳,红一军团1师3团供给处会计。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2师供给处会计股股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出纳科科长,滨海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建国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授衔时,61岁的李元是开国少将中仅次于史可全(63岁)的长者。1979年8月2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5岁。
李元少将 湖南平江人,1937年参加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的湘鄂赣游击支队,“七·七”事变后,游击队与国民党当局经过谈判,改编为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傅秋涛任司令,刘玉堂任副司令。1938年1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1团,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抗战时期,李元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1团连长、营长,新四军第7师政治部教育科科长,新四军2师6旅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参谋长,第27军副参谋长。
第27军渡江后,军长聂凤智和李元带着精干的军指挥所,靠前指挥。结果遭遇南京总统府警卫团的一个营,而此时二人身边只有两个连。转眼间,敌人就要打到军部门口了,27军军部的炊事员都拿起枪顶了上去。李元急忙指挥身边的一门山炮向敌人开炮。大炮一响,已无斗志的敌人以为遇到了大部队,就此缴枪投降。这段“军长当营长,参谋长当炮手”的故事在27军流传甚广。1950年,李元任第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入朝参战。回国后,历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方国南少将 原名方衍康,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红三军团,任第3师9团连指导员,补充师营教导员,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第二兵站医院政委,总政治部直工部巡视团主任,总供给部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第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补充2师政委。建国后,任广州市公安总队第二政委。1953年,第25步兵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校,方国南出任该校首任政委。1957年体育学校撤销后,方国南改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12月10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1955年授衔时,当时在广州主持授衔仪式的叶剑英元帅看到授衔名单时,发现有两个“方国南”,以为是工作人员搞错了,不由间道:“唉呀!两个方国南,两个都是少将,该不会弄错吧!”这还真没错,的确有两个“方国南”,而且二人还都是湖南平江人。平江方氏是个大家族,人才辈出:毛主席当年在长沙湖南一师时的老师方维夏先生,开国将军中的方强中将、方正平中将、方正少将、两位“方国南”少将都出自平江方氏。后来为避免混淆,中南军区(广州军区)干部部动员他们俩改名,年少的方国南因为已经改过一次名了,不想再改了,最终,年长的“方国南”发扬风格,改名为“方国安”。
方国安少将 原名方国南,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三军团警卫连排长,红一军团2师6团连指导员,红4师10团代理营教导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81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团政委。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2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教导第4旅10团政委,参加过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3师政委,第38军114师首任政委。建国后,任中南军大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广西军区副政委、第二政委,广东省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1年5月8日也在长沙逝世,享年98岁。
张英少将 辽宁盖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延安炮兵学校第二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二团政委(团长张志毅),第四团政委(团长朱光),东北野战军炮兵第1师副政委、政委(师长彭景文)。建国后,任志愿军炮兵第1师政委入朝作战,回国后,历任高射炮兵学校政委,高级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政委,吉林省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15年9月21日在大连逝世,享年99岁。
张英少将 原名黄文荃,曾化名莫高芳,广西灵川人,早年在姐姐的资助下,到北平私立朝阳学院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桂林,在雷平县立师范讲习所当教员。193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1937年入党。1938年,作为党员骨干被抽调到新四军工作,改名张英,担任东路特委组织部长。1941年,东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张英任旅政治部主任、第52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6纵17师政委,第31军92师政委。建国后,1950年入军委二部武官训练班学习,同年出任驻瑞士联邦公使馆武官。1960年任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1964年兼任南京外语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4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另外,笔者在网上不止一次地看到过“独臂将军” 彭寿生的故事,这其实也是同名闹的乌龙,开国将军中的确有一位彭寿生少将,但却不是“独臂将军”,而独臂的却另有其人,可他却不是将军!
彭寿生少将 彭寿生1930年参加红军,后随红九军团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部作战参谋,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1支队副参谋长兼大队长,第7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参谋长,冀热辽军区参谋长(司令员李运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山警备司令员,第67军201师师长。建国后,历任天津市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第66军副军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93年6月19日在赣州逝世,享年78岁。
彭寿生大校 江西萍乡人,1931年参加红三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后,任武功山红军游击队分队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1营排长、1连连长。1940年在黄桥战役中,时任新四军老4团2营营长的彭寿生失去右臂。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建国后,历任江苏军区南通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建国后,彭寿生以惊人的毅力,练就了左手写字,还撰写的《高山上的火苗》等革命回忆录。2003年10月2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另外,开国少将中还有两位同音不同字的“同名”少将:
刘有光少将 河北景县人,1936年入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后加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战时期,一直在陈赓大将麾下从事政治工作,深得陈大将的信任,堪称陈赓的心腹爱将,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到13军政委,从三兵团政治部主任到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可以说陈赓走到哪儿就把他到带到哪儿!建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7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刘友光少将 江西于都人,1932年参加红军,先后在红22军、红3军团任通讯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报务员。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686团电台队长,115师教导第5旅电台队队长,新四军独立旅电台队长,山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临时指挥部通信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辽南军区参谋主任,辽南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政治部主任,第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政委,广西军区副政委兼第152师政委,林业工程第1师政委,中南军区炮兵第5师政委,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锦州炮兵训练基地、炮兵学校政委,沈阳炮兵学校政委,宣化炮兵学院副政委、副院长、政委,第二炮兵第52基地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职。1988年10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