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才的思想觉悟很高,十五岁就成了一名少先队员。但其实,胡奇才成为党员的背后有着一个十分残忍的契机。十五岁那一年,胡奇才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忙活着,突然他看见敌人抓了他的老师——党员张楚峰,一路蛮狠地拖向了河边。
胡奇才不敢出声,就偷偷跟了上去,不料却正好撞上了张楚峰被敌人杀害的一幕。从这件事后,胡奇才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次年,胡奇才赶上了红军征兵。一腔热血的胡奇才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决心将此生奉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胡奇才年轻热血,又有勇有谋。他参军后,表现十分优异。什么危险的任务,他都抢着上,年纪轻轻身上就添了许多伤疤。
但他毫不在意,更以此为荣,凭着这股劲头,胡奇才在军中的地位一路飙升,未满二十岁时,就当上了红四军三十五团的政委。
后来,辽沈战役爆发,中央决定从锦州入手,将蒋介石团团围困,来一个“瓮中捉鳖”。但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拿下锦州,对于辽沈战役的成功自然有着不可比拟的贡献,但锦州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
对手蒋介石,甚至联同了海陆空三军。有了空军的加入,共产党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和敌人抢夺时间。谁能胜任这个工作呢?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向不爱夸人的林彪却站出来亲自推荐了一个人——胡奇才。彼时,胡奇才还只是一小小的纵队司令员。
胡奇才到达前线战场时,战况已经十分激烈了,但胡奇才仍然坚持亲自到战场查看战况。面对纷飞的炮火,胡奇才毫无畏惧,十分敬业地仔细勘察战场的状况。
在他的坚持之下,还真发现了一个漏洞。当时军队的防守重点在一座高山上。原本高处是很适合做防守阵地的,视野开阔,也很难被敌人攻下来。
可胡奇才却认为,防守的重点应该放在兵力相对薄弱的塔山堡。如果塔山堡被敌人攻下,那么我军就会被暴露在一个非常的位置,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在胡奇才的指挥下,军队顺利完成了援助任务,胡奇才也因此一役,名声大噪。
胡奇才这个人仿佛天生就是做司令员的料,他刚参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坐上了团委的位置。到了战场,枪林弹雨之中他也镇定自若,冷静地排兵布阵。他尚是一个新人之时,就表现除了超高的军事指挥天赋。也难怪,就连从不轻易夸人的林彪,也亲自举荐他。
除了这场辽沈战役,胡奇才也带领着我军打了许多漂亮的仗。只是他在任职期间,多担任副职,最后到1955年也才授予了他中将军衔。
不过,对于胡奇才这样思想觉悟高的同志来说,军衔只不过是虚名,想必是不太在意的。比起更高一级的军衔,胡奇才这种不慕名利的品质,才更值得人们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