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签订了三方停战协议,至此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算是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世界震撼了,西方列强可能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五十年前那个被西方列强一直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国怎么仅仅过了50年居然变得这么能打。
面对志愿军,就连西方的许多军事学家都发出了感慨,德国军事专家感慨志愿军为何不早个十几年出现,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也在感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
而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之后,前联合国军司令官麦克阿瑟说了这样一句话:“谁想和中国军队交手简直就是有病。”
志愿军的胜利可以说是志愿军战士意志上的胜利,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朝鲜是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和敌人进行鏖战,就连彭总都感慨道:“抗美援朝的艰难已经远远超过了红军长征时期。”
志愿军的胜利也同样可以说是智慧上的胜利,的确,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像联合国军那么阔,可是我们却并未像老蒋的国府士兵一样以阵地战的方式和联合国军硬抗,而是采用运动战和敌人鏖战,一向习惯了火力压制的西方人面对这种战斗方式被打懵了。
更主要的是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更是让美国人叹为观止,明明漫山遍野全是志愿军,可是美国的轻重机枪就是无法压制志愿军,也因为此战之后美国将“三三制”战术纳入了西点军校的教材之中用来学习观摩。
那么三三制战术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就连傲慢的美国人都放下身段学习呢?
诞生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活跃在朝鲜战场
如果熟悉近代史的伙伴应该知道新中国的建设有多么的不容于,当年的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有多么的艰难,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要子弹没子弹,甚至就算是有枪的战士也只能几个人共用一把枪,别人看不起的老套筒汉阳造在我们眼里已经算是好枪了。
而之后抗日战争,面对重火力的鬼子,八路军的火力弱更是暴露无遗,关家垴之战就因为我军缺少重武器。
所以面对装备精良的鬼子和后期美械装备的国府士兵,我们只能发挥自己战术上的优势来弥补这个短板,三三制就是因此而诞生的。
具体来说三三制就是三个人呈战斗小组,每名士兵有各自的分工,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战斗队形组成一个战斗班,另一个战斗小组也以此为基础相隔25到30米,就这样一个27个人的战斗小组就能够完全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在热兵器时代,马克沁机枪的出现让“人海战术”已经没有了彻底的优势,可是“三三制”却一度让马克沁机枪“失灵”。
三三制厉害在哪?
那么三三制究竟厉害在哪呢?
就拿战斗队形来说吧,在防守的时候,三个战士呈三角形排开,三个人分工明确,三人小队一人手持步枪,负责狙击解决敌人的指挥官,第二个人手持轻机枪负责火力压制,第三个人手拿手榴弹呈抛物线形状扔出去。
这样的小队一共有三个,他们兼有轻机枪的火力压制,有步枪单点突破还有手榴弹的集体杀伤,整个阵地看起来漏洞百出,实则是无懈可击。
而在进攻时候,则更加的可以看重他的优势了。
在冷兵器时代,密集冲锋还是有用的,但是随着马克沁重机枪的出世,密集冲锋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于战场上了,虽然二战时期也有密集冲锋,可是在三位一体打击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而三三制则不同,在发动冲锋之前,每个战士都会明确好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彼此算计好冲锋距离,然后计算无误之后才华发起冲锋。
冲到一处掩体之后暂停休整,然后狙击手负责干掉敌人,机枪手火力压制,而手榴弹手则拉出引线干掉敌人再准备下一次的冲锋。
三三制阵型之中每个战士都是有序的朝敌人发起进攻,蛇形走位步步为营。
看上去全都是靶子,可是一个都打不到,等到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三三制战士已经冲到你面前了。
而这就是志愿军战术的厉害之处,战后美国一直在研究三三制战术,当年朝鲜战场志愿军的战术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而我们的另一个岛国邻居也一直在研究这战术,但是却始终悟不出其中精髓,直到现在为止还在世界各国运用。
所以抗美援朝不单单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和钢铁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军战士战术上的胜利,也正是因为这三三制战术和钢铁般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才有全球最强轻步兵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