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面对直逼中朝边界的“联合国军”,中央军委果断下令准备出兵抗美援朝。
尽管林彪由于身体原因无法领兵出战,但是他却将邓华推荐给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做助手。
要说第四野战军四个兵团名将众多,重用名气不大的邓华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
但事实证明林彪和彭德怀都没有看错邓华,他为抗美援朝最后胜利发挥了别人代替不了的作用[1]。
彭德怀等
第四野战军部队成为抗美援朝先锋,林彪无法出战只能由彭德怀挂帅
1949年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由于背靠朝鲜和苏联两个盟友堪称当时中国最安全的后方基地。
于是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和主力部队一起南下,后来发展成为了六大军区中的中南军区。即使留在东北的42军等部队,也准备在新中国第一次裁军中转为屯垦部队。
然而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朝鲜半岛将会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火药桶,1950年6月25日长期互相敌视的朝鲜和韩国终于爆发战争。
而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就公开介入,同时其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我军发动对台湾的登陆战。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美国一旦大规模介入朝鲜内战,则整个战局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于是7月7日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会议上,正式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
毛主席与周总理
同时紧急下令在广东的第13兵团部火速北上中原地区,随即其下辖的38、39、40三个军也迅速北上待命。
由于战场靠近东北,无论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我军实际来看;由第四野战军部队参加入朝作战是最合适的,毛主席也考虑由第四野战军班子整体改编为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构。
然而此时改任中南军区司令员的林彪病得很严重,而且入朝作战很可能条件比之前抗战时期更加艰苦。而第四野战军虽然名将很多,去掉林彪之外还真没人有指挥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毛主席又想到了之前正全力谋划对台作战的三野副司令员粟裕,但粟裕很快也表示他的身体难以上阵。
毛主席
毛主席再三斟酌之后发现就我军整体情况来看,只有当时主政西北的彭德怀才有能力担任志愿军司令一职。
首先彭德怀长期担任红一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副总指挥等仅次于朱德的职务,完全有指挥几十万、上百万大军作战的能力。
而且毛主席也考虑到一旦从其它野战军调入王牌部队,恐怕也只有彭德怀的资历和威望能够镇住来自不同野战军的骄兵悍将。
于是1950年10月4日当彭德怀带着其建设大西北的报告来北京汇报时,毛主席却直接让他来参加讨论是否出兵朝鲜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彭德怀立刻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第二天就表示接受这副重担。
彭德怀
第十三兵团临时换将没有不良影响,邓华更适合同强大的敌军交战
但此时林彪却建议:应该由已经开赴中朝边界并补充第42军的第13兵团部作为入朝部队的指挥机构,但第13兵团司令黄永胜必须与第15兵团司令邓华对调。
林彪此言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幸好原四野政委罗荣恒表示支持才获得通过。
林彪这个提议让第13兵团38军的梁兴初军长、39军的吴信泉军长、40军的温玉成军长都感到意外,他们还因为找不到黄永胜司令员感到困惑。
尽管黄永胜和邓华年龄相当革命资历也差不多,可毕竟黄永胜和第13兵团军师长更熟悉。且此时大战在即却临阵换将,林彪此举的确有些违背军事常识。
林彪
但林彪认为虽然第13兵团战斗力强大,可他曾经在苏联养伤数年且认真研究了苏军的相关作战方式。
而包括第13兵团在内的我四大野战军主力,在正规战情况下只有同国民党美械军的交战经验。
黄永胜从1927年秋收起义参加红军,以猛打猛冲的作风取得了许多战绩。但不得不说那是面对火力不算太强大,且战斗意志相对薄弱的敌人才能屡试不爽。
而在朝鲜迎战比苏军各方面更加强大的美军,这样的战将就显得“勇敢有余、智谋不足”。若一味套用国内战争的经验,弄不好会让志愿军遭受巨大损失。
志愿军
此外黄永胜同其它部队配合作战时往往缺乏默契,这作为一般的军事主官尚可接受;可是作为指挥来自不同单位的大兵团作战的司令员,统筹协调部队成员、力求精诚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比之下邓华比较沉稳,更善于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和邓华从小接受教育,湘南起义加入我军后多次担任政工干部有关系。
而且邓华在古田会议后带头实践“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其过人的政治素养让林彪和毛主席都印象深刻。
况且邓华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并不输于黄永胜,1947年4月原辽吉军区部队升级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邓华成为司令员。
抗美援朝
1947年6月东北我军1纵、6纵和西满纵队攻打敌重兵把守的四平,根据情报认为敌守军不过2万余人。
但作战会议上邓华却推断出敌守军数量有可能在3万以上,向林彪提出应该增加一个纵队。
可林彪当时却认为邓华多虑了,于是将主力全都放在城外阻援,没想到我军打了14天还是未能攻克敌最后的阵地,外围敌军趁机对我军形成反包围之势只好撤退。
此次“三战四平”我军损失了2万多人却成就了陈明仁的名声,林彪日后回忆起来都追悔莫及[2]。
林彪
不过邓华的7纵在1947年还只能做偏师,东北我军发动秋季攻势给其的任务仅仅是破坏铁路线牵制敌援兵。邓华分析其当面敌情后认为彰武、新立屯和法库的敌人虽不在作战计划里,但不拿下这几个城会影响将来的作战。
可7纵的其它领导都认为没有命令就攻城会承担责任,但邓华最终说服大家“只要打胜仗林总就不会怪”。
于是7纵在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林彪事后还嘉奖了7纵的主动进攻行为。
1948年底我军攻打天津前夕邓华亲赴前线勘察地形,之后向林彪建议放弃塘沽先打天津。林彪这次马上采纳邓华的建议并任命他为攻城东集团的指挥,29小时攻克天津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起义。
邓华
解放海南岛与韩先楚产生分歧,但整体计划却是邓华的贡献
但是为什么邓华在第四野战军乃至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级将领中名气不那么响亮,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经领导过抗美援朝战争?
这首先是因为第四野战军名将太多,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那些个性鲜明、特别骁勇善战的战将。此外邓华在之前的革命生涯中显得波澜不惊,缺少流传下来让人津津乐道的英雄故事。
但邓华名气不高,恐怕与他在解放海南岛作战时与下属之间的矛盾有关。
1949年敌10万残兵逃到了海南岛,蒋介石派薛岳担任海南岛防卫司令继续负隅顽抗。10月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贸然发动金门战役失败,让中央军委非常震动。于是毛主席和第四野战军司令部,都要求发动海南岛战役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邓华
作为第15兵团司令的邓华自然不敢轻视我军之前无渡海作战经验的问题,于是从各个方面为跨过琼州海峡做充分的准备。
可这样一来邓华的优点就有可能变成缺点,过于谨慎和谨慎服从中央指令有可能错失战机。
而当时预定发动渡海作战的除第15兵团第43军外,还有接受15兵团指挥的第12兵团40军[3]。其军长韩先楚号称“旋风将军”,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和邓华在指挥风格上有着天壤之别。
尽管韩先楚也接到了中央关于推迟作战的命令,但他却依旧要求下属做好相应的训练。在3月一次战斗中40军从涠洲岛就获得了300条大船。
邓华
同时韩先楚根据风向规律认为必须在1950年5月前就发动作战,但是邓华却认为43军准备工作尚不充分,而且中央也指示更加谨慎地对待渡海。
于是韩先楚和邓华为推迟还是提前发动海南岛作战产生了分歧,甚至多次越级向林彪和毛主席请示。
从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经验来看,如果解放军没有在1950年6月之前解放海南岛则后果堪忧。于是大家都宣传解放海南岛首功是韩先楚的,却慢慢忘记了他的上级邓华才是整个作战计划的实际制定者。
而韩先楚也认为他之前有些不尊敬邓华,在解放海南岛后还特意请他吃饭赔礼。
韩先楚
积极为抗美援朝献计献策,品格高尚成为接替彭德怀的志愿军副司令员
在得到各方赞同后,中央军委任命邓华为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40军军长韩先楚为兵团副司令,林彪和邓华又建议任命洪学智为兵团第一副司令。
尽管之前没有心理准备,但三位军长听说邓华调任第13兵团司令也很快就适应下来。
况且黄永胜和邓华在红军时代和抗战时期曾经三次成为搭档,均为黄永胜军事主官、邓华是政治主官。因此对于中央让他和邓华换岗的要求,黄永胜也表示完全支持邓华。
10月8日当彭德怀从北京带了一个小班子到沈阳召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的会议时,他发现邓华已经提前把第13兵团的各级工作安排好了。
洪学智
而彭德怀从红军时代到解放战争从没有做过邓华的直接上级,却对邓华之前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有所了解。
于是当即决定就以第13兵团部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其下属四个军直接由志司统一指挥。
之后彭德怀和邓华成为了一对好搭档,事实证明不断完善的志愿军司令部人员组成非常丰富;邓华沉稳善于沟通的性格,比黄永胜更加适合做各部队之间的协调、以及各指挥员之间的沟通。
许多人提到彭德怀时都说他脾气暴躁经常对高级将领破口大骂,但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却从来没有骂过邓华。而邓华也很快证明了其过人的才干,让毛主席和彭德怀都认为他是最合适的志愿军副司令。
彭德怀
首先邓华认为中央之前制定的13兵团四个军分两梯队入朝的方案,低估了敌人的强大兵力与火力优势。
有可能第一梯队两个军站不住阵脚,而第二梯队又因为鸭绿江大桥被炸断而根本上不去。
于是在他和彭德怀商议之后向党中央做了汇报,终于改变了计划四个军同时入朝作战。
1951年4月16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了有关第五次战役的作战会议上,邓华对“所有部队全面出击”的计划保留意见。他认为此战役也应该向前三次战役那样,先穿插分割敌军一部歼灭而不是一线平推。
鸭绿江大桥
但彭德怀出于快些完成作战准备的考虑,仍然下令全军全线出击。可没想到正好中了敌新任指挥官李奇微的圈套,敌机械化部队主动高速后撤又突然反扑。
五次战役远远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想,以至于彭德怀自己后来都说“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1951年8月8日中央决定在朝鲜战场发动第六次战役以拿下“三八线”以北的敌军控制区,8月17日彭德怀已经下令各部队进入战役前最后准备。
但是8月20日正在板门店同敌人谈判的邓华给彭德怀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指出目前当面之敌已经构筑了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
若再想发动进攻作战有可能取得不了什么战果,况且在停战谈判开始的背景下发动进攻也会授人以柄。不如让敌军主动进攻再来个反杀,同时也能挫挫敌人在谈判桌上的嚣张气焰。
彭德怀等
邓华这一提议彻底点醒了彭德怀,他很快向党中央陈述目前进行进攻作战的困难。
于是在得到中央军委同意后彭德怀取消了第六次战役,避免了志愿军战士再出现无谓的牺牲。而且正如邓华所料敌军在9月份发起了“秋季攻势”,志愿军则严阵以待最终取得了歼敌7.9万人的胜利。
尽管为抗美援朝作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邓华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
在双方进入阵地战的阶段之后,中央决定派陈赓来朝鲜担任志愿军副司令。而邓华认为陈赓资历和能力都超过自己,况且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也同样是我军名将。
陈赓
他主动提出让陈赓和宋时轮排在自己前面,让他担任第三副司令全心负责第13兵团。但彭德怀却向中央写信要求陈赓担任第二副司令,宋时轮担任第三副司令。毛主席得到这封电报之后,经过仔细斟酌同意了彭德怀的请求。
因此在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之后,邓华也就顺理成章地接任志愿军司令员。
在他主持朝鲜战争最后期间连续在上甘岭和金城打出了我军军威,为逼迫敌人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邓华虽然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作为1955年开国上将的他仍是革命功臣。
参考资料
[1] 永远的丰碑:南征北战勇无敌――邓华.中国共产党新闻 .2016-08-22
[2]高永昌主编.四战四平.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8-08-01:1-475
[3]海南岛战役: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登陆战.中国军网.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