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将军
李忠信将军,1916年7月生于江苏萧县(今安徽萧县)赵庄镇李酒店村一户农民家庭。
1937年11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江苏徐州成立长官部和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时属徐州的萧县人民立即响应,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李忠信随中共萧县工委书记、堂兄李忠道参加了动委会的一系列活动,并开始收集枪支,准备组织民众抗日武装。1938年5月中旬,日军攻陷萧县县城,建立了伪政权。7月初,李忠道联络几支民众武装攻入县城,将伪组织逐出县城,并成立萧县抗日游击队,不久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第十七大队,李忠道任大队长。李忠信因灵活机智,作战勇敢,很快成为这支抗日武装的战斗骨干。8月23日,李忠信带四名战士以送慰劳品为掩护,进入黄庙日军据点,迅速干掉站岗的日军,使游击队顺利进入据点,消灭正在午睡的日军20人,缴获三八式步枪18支、手枪和机枪各一支,游击队无一伤亡。随后,李忠信参加了破击津浦路、陇海路和黄口车站的战斗,多次攻打伪军和汉奸维持会,截击日伪给养,表现英勇。
1949年,李忠信调任工作从吉林扶余奔赴松花江畔的途中。
1939年5月,李忠信所在部队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苏鲁豫皖边区开展抗日反顽斗争。1940年春,随梁兴初率领的东进支队离开萧县,挺进到苏鲁边区直至滨海地区。下半年,随部改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参加了拔除湖西崔庄据点、三攻虞城、鬼关沟伏击日军、奇袭郯城等战斗。同年底,教导第五旅奉命南下淮海抗日根据地,支援新四军作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教导第五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李忠信任独立旅第二团三营教导员。参加巩固发展淮海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底,随部北返山东归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参加三打甲子山、马耳山反“扫荡”和攻打诸城、赣榆等战斗。
1954年7月,李忠信在沈阳北陵军事学习场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山东军区第二师四团参谋长的李忠信随部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四团副团长、团长兼吉林省公主岭县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参谋长。1946年3月,国民党军分兵三路,大举进攻我东北民主联军。李忠信所在的第二师四团奉命在昌图以北节节抵抗,顽强阻击,迟滞了敌军的进攻。4月上旬,李忠信率部在柳条沟、兴隆岭参加对敌新三十八师的反击作战,并参加了四平保卫战的外围战斗。6月上旬,第一、二师从四平外围撤退途中,李忠信和所在部队主动抓住有利战机,在新站、拉法歼敌八十八师1900余人。11月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三个主力纵队在西满和长春以北地区的作战,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暂时停止对南满的攻势而将主要目标转至北满。随后,李忠信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我军发动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7年6月夏季攻势的第二阶段,时任第二师四团团长的李忠信率部向四平西区实施突击,于14日20时40分率先突破守军阵地,随后向纵深发展,激战一周。后因四平守敌多达3.5万人,战斗力强、工事坚固,二师伤亡较大,于21日奉命撤出战斗。
1967年,第三十八军首长检查部队地下营建工程。左起:刘海清、李忠信、王猛。
在战斗中,李忠信总是靠前指挥。1948年2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决定以十个师组成攻城集团,再次进攻四平,李忠信率第四团再次担任主攻任务。为完成攻坚任务,李忠信和团部干部仔细研究战斗方案,区分各营任务,又和团政委于敬山一起连夜踏着没膝的积雪,到各营、连检查战前准备情况,并指挥部队把交通壕挖到敌人眼皮底下。要求排雷组的同志每人背一袋草木灰或细煤,以标识进攻路线;要求爆破组准备连续爆破。12日上午8时,李忠信指挥所部尖兵连迅速冲到城墙下,实施连续爆破,只用7分钟就打开突破口,团突击班乘势而上,把第一面红旗插上四平城头。在同年10月开始的辽沈战役中,李忠信率部参加了围困长春、辽西和围歼敌廖耀湘兵团及攻克沈阳等战斗。1949年1月天津战役中,第二师担负由西向东对天津城的左翼主攻,时任师参谋长的李忠信未等我方炮火射击结束,就亲率一个团奋勇强攻。该团突击连在各路攻城部队中首先突破小西营门,把第一面红旗插上天津城头;接着向纵深攻击,最先攻到金汤桥,与兄弟部队会师。随后,李忠信随部南下华中、华南,参加了宜沙、衡宝、湘西、广西、滇南等战役。
1968年,李忠信到西藏亚东检查边防工作时察看连队伙食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李忠信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副师长、师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后,任第三十八副军长兼通化市警备区司令员。1967年,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80年,任沈阳军区司令部顾问。
1964年,李忠信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7年12月27日,李忠信在沈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