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红利曼失守了,俄军惊慌失措全线溃败。俄军还在溃败途中遭到乌军的包围,5个团差点全军覆没,损失不少兵力。
俄军的溃败激起了卡德罗夫的强烈不满,卡德罗夫谴责俄军高层任人唯亲。俄军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任用的西部军区司令根本是个不懂打仗的将领。卡德罗夫希望俄军能采取使用核武器的措施,坚决果断的粉碎乌军对东乌4州的入侵。
卡德罗夫的指责确实是有道理的,俄军在俄乌冲突中体现出的战法战术和现代战争相差的很远。俄军不用野战防空系统伴随防空,不用无人机和电子对抗设施打击乌军。在撤退的时候,俄军还乘坐民用车辆撤退,其国防工业的动员出现严重问题,连最基本的军用车辆都无法生产。
更可怕的一点值得注意,开战200多天过去了,虽然乌军的伤亡超过了10万人,但乌军依然可以在赫尔松方向投入10个旅的正规军,但哈尔科夫-红利曼战线投入10个旅的正规军。这还不包括乌军的领土防卫军、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武装。
为何乌军伤亡10万人,乌军的各个步兵旅还能保持战斗力呢?
说白了,俄军没能歼灭乌军任何一支师级或师级以上单位规模的作战部队。
俄军只消灭了乌军下属作战部队营、连级的有生力量,也曾摧毁过乌军的旅级指挥部。但是,俄军没能打击掉乌军旅级以上的师、军一级的指挥架构,没能成建制从军级指挥部到下属的各个作战部队消灭乌军的一个师,或者一个野战军、集团军,更没能在开战的第一时间摧毁乌军的最高级指挥部。这样一来,乌军依靠国防部、总参谋部、情报局和军区司令部、野战军军部等高级别指挥单位能不断地整补训练部队。俄军消灭乌军的下层士兵和军官,乌军再从民间征召预备役部队和平民去参军就能补充士兵的损失。
从更加细节的角度看,乌军这种补充方式和原先的国军非常相似。不管是乌军还是国军,主力部队出现损伤,都会抽调预备役官兵做补充。而且,乌军和国军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老兵很多,实战中,老兵往往在二线战线,让新兵直接上一线战线去拼杀。让新兵直接上去当炮灰,自然新兵也承受非常极端的伤亡。
那么这种作战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即便乌军失败后撤了,这种保存老兵骨干的部队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除非俄军将乌军的各个步兵旅从指挥官到下层士兵全部用歼灭,否则乌军的师旅级作战单位就能反复通过补充新兵当炮灰的方式保存战斗力。
而且,反复的兵员补充过后,乌军的新兵会伤亡很多。但在战场上幸存下来九死一生的新兵就是老兵。随着乌军各个师旅幸存老兵数量的增加,乌军各个旅随着战事的持续,战斗力还会有所增强。
放在实战的兵力部署就发现,乌军有相当多的部队都采用保存老兵新兵炮灰的方式去保存部队的战斗力。
比如,乌军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反击方向的第17坦克旅这支部队就是乌军反复补充新兵多次,但老兵作战骨干很多的队伍。
在赫尔松方向参战的第24机械化步兵旅、第57步兵旅和一个山地旅也都在北顿涅斯克战场血战俄军。俄军确实是大量杀伤这些乌军作战旅的新兵,但却没能消灭乌军老兵作战骨干和指挥架构,导致这些乌军作战旅的战斗力一直保持,让乌军的战斗力平稳了200多天。只要老兵骨干没有被全歼,乌军就能很快恢复战斗力。
所以,俄军不愿意打包围式歼灭战的严重后果就已经凸显出来了。
什么是歼灭战?歼灭战是进攻战的一种,其目的不是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以消灭敌人的成建制作战有生力量为目的,给敌人造成不可修复性损失。
那么,歼灭战对于俄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俄军歼灭乌军一个师,假设番号是乌克兰陆军第1师。那乌军要重建这个第1师,就得从其他部队和军事院校里面重新调掉军官,做成指挥架构,再招募新兵训练。而这个新组建的第1师,从组建到形成战斗力的漫长过程里,这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很多时候,击溃敌军10个师不如歼灭敌军一个师。
而俄军也应该打歼灭战,成建制的歼灭乌军的一个师或一个军。俄军前期打击溃战确实能消灭很多乌军,但击溃战只能打击乌军的中下层的新兵和基层军官,而老兵骨干则无法大量消灭,导致乌军能不断的组建部队,补充各个作战旅的实力。这样一来,乌军就能在开战200多天后展开全面反击,一举在红利曼等地击溃俄军的大部队,还差点全歼俄军5个团。
俄军为何不打歼灭战?这可能和俄军控制战争规模的想法有关,但俄军不打歼灭战的想法确实是给俄军作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俄军不打歼灭战的惨痛教训值得各国军事家学习汲取。
【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