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截图)
据克里米亚地区领导人透露,目前刻赤市的防空系统已经启动,值得庆幸的是,该市与克里米亚大桥均无危险。
克里米亚近段时间很不平静,仅在过去一周内,就接连发生三起爆炸事件,而这些爆炸都与俄军设在当地的军事设施有关,虽然乌方没有正式承认乌军与爆炸有关,但有乌高级官员透露,其中一起事件是乌精锐特种部队实施的行动。
俄军事专家阿列克谢也认为,这一系列爆炸案件,都是乌军的手笔,乌方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公众视线,掩盖自身在正面战场上接连失败的事实。
在乌方三番五次放出狠话,誓要进行战略反攻的当下,克里米亚接连发生爆炸事件,绝非偶然。据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分析,乌军打击克里米亚是为了切断俄军后勤线路,打击包括俄部署在克里米亚的各类基础设施,这与乌方发起反攻的目标是一致的。
另外,乌方对克里米亚实施的袭击,也可能是乌军为重新夺回第聂伯河西岸控制权制造有利条件。该智库认为,乌军使用西方武器打击这些地点并不违反乌克兰对西方盟友的承诺。言下之意,是将克里米亚看做了乌克兰的一部分。
当然,乌军时不时偷袭包括俄控区在内的俄领土,应当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与俄军打一场“舆论战”,向外界宣扬乌军的“胜利”,既为提振士气,也是借机向西方索要武器援助,让西方看到,乌克兰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继续消耗俄罗斯。
乌克兰虽然想玩把大的,西方却并不配合,在过去的整个7月份,此前支持乌克兰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都停止了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新的双边军事援助承诺,事实上,早在4月份开始,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就已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虽然美国还在不断拱火,但此前带头跟风的英国与波兰等国已经在乌克兰问题上失去了最开始的积极性,尤其是德国,由于援乌不积极,还面临多方指责。
分析认为,这与乌军近段时间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关,此前有美媒发文称,尽管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赫尔松前线却看不到乌军发起任何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乌方所宣传的“反攻”仿佛只是一种舆论宣传,并未落到实处。乌军或许有反攻的想法,但在俄军压倒性的实力面前,乌军很难真正占到便宜。
有意思的是,每每在正面战场上受挫,乌军总是会把偷袭视作一种“翻盘”的举动,拼命向外界证明乌军还没有倒下,乌方仍有在俄控区“搞大事”的实力。可事实是,俄军频频攻城掠地,战线不断向西推进,而乌军的“战果”仅仅是偷袭了某些基础设施,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且不说欧洲六国对乌军援力度正在减弱,即使美欧仍然给乌克兰送钱送武器又如何?俄乌两国体量本就差距悬殊,美欧向乌克兰递刀子的行为,只能使得这场冲突持续更长时间,令乌克兰蒙受更多损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