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2022年06月30日22:39:23 军事 177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9年8月的一天,数支武装部队从印度西部军区出发,鬼鬼祟祟地越过中印边境,开始了无耻地划地侵略活动。

两个月后,随着多个侵略据点的成功建立,印军仿佛尝到了甜头,变本加厉地在我国境内前进、深入,野心勃勃。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1959年10月20日,空喀山口事件

不可避免地,印军终究还是在西部高原的巍巍群山间,与我军产生正面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战斗一触即发,这便是著名的空喀山口事件。

此次战斗中,我军在敌方打响第一枪后,以寡敌众,俘虏了多名印军军官及士兵,而己方仅一人伤亡。

本以为此次战斗能让碰一鼻子灰的印度消停下来,万万没想到,印方却以此为由,更加跋扈地派遣军队朝我国边境袭来,并于1962年率先打响了全面进攻西藏的第一枪。

印度为何有底气向我国宣战?我国又是如何对其进行反击的?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接下来,请随笔者一同揭开历史的帷幕,细品这场教科书般的战役。

印巴分家与暴躁邻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英法为首的老牌殖民国家国力大幅度衰减,尤其是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如今已是日薄西山,帝国昔日的荣光已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往日不再。随着宗主国的落寞,过去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原住民看到了希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在全球爆发。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蒙巴顿

英法等国无力再维系与殖民地的关系,所以干脆好聚好散,还能捞一个好名声,至于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印度(或者说印度共和国),便在这场浪潮中诞生。

说到印度独立,那就不得不提起一个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二世祖之一、虚荣和草包的代名词、印度殖民地的末代总督——蒙巴顿爵爷

在当初印度闹独立时,就是由他提出了一个“蒙巴顿方案”,这个方案可以说是十分腹黑,极具英国外交特色。

方案将印度殖民领分为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部分,又制造了克什米尔这样的争议地带,使得印巴至今为了边境问题干戈不断,劳民伤财,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且说回印度独立后,虽然我们都知道印度内部问题很大,诸如“种姓制度”、“宗教冲突”等。但不得不承认,印度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它不仅三面临海,还是连接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国内平原较多,适合发展规模化农业,再加上本身是人口大国,土地面积也不小。所以,在前期靠着吃人口红利,很容易便能发展起来。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作为我们西南边陲的重要邻国,印度发展起来后,对我国是好是坏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整个社会风气在百年的熏陶下几乎完全向西方靠拢。

领导印度独立的几位领导人,尼赫鲁、甘地真纳接受过西方精英教育的培养,所以哪怕在独立后,印度始终将英国当作自己的“亲爹”,两国关系匪浅。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甘地

其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我国与苏联断交,与美国的关系也并不和睦,可以说一口气与两极都杠上了。

所以,为了遏制我国在亚洲的发展,在南亚扶持一个我国的陆上邻国对于美苏来说无疑是最优解了。

虽然在印度50年代建国初期,国内局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与我国的关系还算和睦,周总理还曾飞往印度与尼赫鲁会晤,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两国可以称得上是和和气气的邻居。

可这样的局面维持不到十年便破裂了。

在美苏的援助下,印度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正所谓“酒足思淫欲,吃饱没事干”。

这时的印度觉得自己强壮起来了,就忍不住向周边国家秀一秀自己的肌肉,不仅发动了多次印巴战争,还恬不知耻地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大印度联邦”计划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周总理和尼赫鲁

这个计划总的来说和日本昔日的“大东亚共荣圈”几无二致,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实在是令笔者啼笑皆非。

通过文章开头的那场冲突,想必大家都能猜到,中国自然也被印度列入了所谓联邦的领土范围之内。

而面对这位极度膨胀的暴躁邻居,我国又将如何应对?大家拭目以待。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关于中国和印度的领土争端,主要集中在“麦克马洪线”及阿赛克钦地区两个焦点,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印方钻历史空子,硬拗出来的领土宣称,我国官方从未承认过。

但前面也说过了,印度毕竟是继承了“亲爹”英国的殖民扩张主义,一天天的就惦记着吃地。

说回当时的国内局势。中苏关系破裂后,北边苏联陈兵百万,亚太地区美国岛链重重,国内又刚从三年困难时期挣脱出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麦克马洪线

印度的狼子野心,我国领导人又何尝看不出来,但为了先把局势稳定下来,我国并不愿意树敌过多,所以在领土争端上,我国还是愿意有所让步。

为此周总理特地飞了趟印度,与尼赫鲁商议此事,总理会谈大体上的意思就是:我们同为第三世界世界国家,何必自相残杀呢?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好吗?可千万不能上了美苏的当,让他们一边看戏一边渔翁得利。

尼赫鲁可不吃这一套,他心想:中国居然主动过来求和了,说明传言不虚,中国的军事实力被经济拖垮,变得不堪一击,正是入侵的大好时机!

于是,面对周总理的好言相劝,尼赫鲁并不领情,甚至直接公开宣布:

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随后,印度在中印边境投入大量兵力,对我国边防部队展开大规模进攻。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毛主席

面对来势汹汹的印军,我国领导人终于意识到,看来只有以打促和,才能让这个邻居安分下来。

1962年10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表示:

“1959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 ,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作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参与了对印反击战的策略制定。

此时距离上一场大规模战争(抗美援朝)已过去十年之久,不少年轻的战士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所以在军事会议上,毛主席曾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张国华

张国华回答:

“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又说 :

“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所幸,毛主席的担忧并没有成真。

其实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我军便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这一过程仅用了八天。

边境东段,我军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他印军一部,歼灭印军1900余人。

在战线西段,即与新疆接壤之处,我军奔袭数千里,一举拔除印军37个据点,一路上势如破竹,印军毫无还手之力。

第一阶段结束后,由于担心补给线拉得过长,我军决定暂时后撤,既是为了补给,也是为了与印度展开和谈。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投降的印军

当时毛主席等人认为:这印军他不经打啊,还没真正发力就屡战告捷,这仗打得没什么意思,不如早早和谈还能省点开支。

于是,我方再度派出外交人员,试图与印度进行和谈,出乎意料的是,尼赫鲁再次拒绝和谈。

瓦弄战役

尼赫鲁非常不甘心,在他看来,印军节节败退的原因主要是美苏支援不到位,不然何至于此!

实际上,美苏其实已经给的不少了。

为了支援印度打这一仗,美国不仅给印度拨大笔经济援助,还无偿提供了18个步兵旅的全套装备,还有数十架飞机,就连CIA也在为这场战争服务。

而苏联也不遑多让,除了将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1战机的图纸提供给印度,还帮助印度培训飞行员。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赫鲁晓夫

甚至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给尼赫鲁加油打气,承诺苏联是印度坚实的后盾。

饶是如此,尼赫鲁还是不满足,一方面,他秘密联系美国请求支援,另一方面,又紧急动员了三万军队,直扑回撤的解放军!

尼赫鲁这一招确实打得我方措手不及,解放军因此产生了伤亡,这是开战以来印军少有的胜场了。

可是,纵览全局,尼赫鲁发动的突袭却是一记昏招。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打仗时可以用奇招取得胜利,但同时要保证你的基本功、硬实力扎实,否则一两场小胜改变不了大局,这正是印军的症结所在,一支没有信仰、极度依赖外援的军队,终究不堪大用!

当印军突袭我军的消息传到中央后,中央震怒,这印军他不讲武德,那我们便教他!

第二阶段的战役从11月14日打响,21日宣告结束。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俘获的印军

在边境西段,即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战役中,我军将祖传的穿插迂回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用八个字概括这场战役便是“打头 、切尾 、斩腰 、剖腹”,一套战术行云流水,一鼓作气拿下了印军三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打得印军元气大伤。

而东段的瓦弄战场,更是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瓦弄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于1942年被英国侵占,印度独立后印军又接管此地。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印军在瓦弄这么个芝麻大点的地方修建了上千座地堡,外围铺满了地雷和铁丝网。

不仅如此,还将印度的王牌旅——第十一旅调到此地镇守。

这支王牌旅可不简单,其中近三成的士兵参加过二战,且战绩不俗,武器装备方面更是当世一流,纸面数据非常豪华。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丁盛少将

领受进攻命令的是丁盛少将以及他麾下的五十四军。

刚接到任务,丁盛将军便在沙盘上推演起来,尽管战争前期印军的表现非常不堪,但看到手头上关于瓦弄的情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禁眉头一皱,这一仗,不好打啊。

尽管如此,丁盛还是通过勘察地形地势,制定出“关门打狗”的作战方案。

印军瓦弄阵地分为首尾两端,一面连接西藏,另一面连接印度本土,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利于友军进驻支援,另一方面则利于守军及时撤退。

观察到这一点后,丁盛派遣一个营的兵力迂回至瓦弄后方埋伏起来,切断守军后路,准备瓮中捉鳖。

战役打响之前,五十四军130师先行对瓦弄前沿阵地进行攻坚,既是为了试探敌方水平,也是为后续的总攻提供阵地支点。

准备万全后,由于担心敌军忽然增援,所以丁盛将军没有拖延,将原定于18日的总攻提前至16号。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地图上的瓦弄

战役一打响,双方都大吃一惊。

印军吃惊于我方的炮火轰击恐怖如斯,一轮炮击过后阵地几乎寸草不生。

而我方则发现,这印军所谓的地堡跟纸糊的一样羸弱不堪。

原本准备好的40火箭筒、75无后坐力炮等直瞄火器简直就像大炮打蚊子一样,着实浪费,仅需两个手榴弹,就能将印军用树枝泥土随意糊成的地堡炸个粉碎。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军战士们个个展现出拼命三郎的本色,为了将手榴弹更准地丢进地堡,玩命般地向前突进。

比如战士陈代富,眼瞅着印军将刚刚扔进的手榴弹又丢了出去,于是,他依靠地形遮掩身体,悄悄摸近印军母堡顶部,将一个爆炸筒点燃后顺着堡垒的缝隙扔了进去,再用身体将出口处堵死。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凭借战斗本能,他在爆炸筒引爆的瞬间逃离了母堡,而母堡内的敌人全军覆没。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陈代富

其后,陈代富又秉持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负伤多次仍坚持战斗至整场战役结束。

战后,国防部授予陈代富“活着的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称号。

或许是被我军展现出的惊人战斗力所威慑,印军原先的部署被一一打乱,印军十一旅旅长考尔慌乱中只想着逃跑,在上飞机之前下达指令,命全军后撤。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丁盛在战前埋下的那个伏笔,即以一个营的兵力将后撤的印军全数阻击。

就这样,印军所谓的王牌部队以及固若金汤的堡垒,我军仅耗费十个小时便成功拿下,砍瓜切菜般赢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丁盛将军漫步在狼藉的战场上,意犹未尽地感慨道:

“什么狗屁‘王牌之师’,比国军还好打,这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丁盛(右一)

随着印军在东西段战场的全线溃败,我军拔除了印军在中印边境设立的所有侵略据点。

战争目的已经达成,我军鸣金收兵,并在战后主动将俘虏、缴获武器等物资进行归还。

这一举动,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上风,既展示了军事实力,又展现出大国应有的气魄。

总结

毛主席在战后总结说 :

“这次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十年稳定。”

实际上,毛主席还是保守了,中印战争至今已有70年,虽然近些年来边境的小摩擦小碰撞时有发生,但七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余威犹在,使得印军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1962年尼赫鲁向美求援,调3万兵力直扑我军,丁盛少将:关门打狗 - 天天要闻

中印边境屹立的国旗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在处理外交争端上,我们都应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须知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

但同时,我们也要牢记历史,尊严只在剑锋之上,愿警钟长鸣!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 天天要闻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就在早前,朝鲜已经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电报,明确表示中国将出兵援朝,并已做好准备。然而,朴一禹来到沈阳后,并没有就志愿军入朝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只是传达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国军队立即过江,并说金日成现在德川,志愿军指挥部也应该设在那里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 天天要闻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而成的第43军,是解放战场上,四野大军的头号主力部队之一,为加快促进东北地区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战略追歼阶段,第43军与兄弟部队共同南下作战,参与衡宝战役,和兄弟部队共同重创白崇禧军事集团。此举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 天天要闻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战争冲击波,科技世界的重塑与变革。近期战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点燃,但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地理和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更是一场科技领域的无声革命。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