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2022年06月30日10:10:03 军事 1150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作者:祖杰峰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1、两瓶鱼肝油的故事


四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到连部去请示工作,刚走到连部门口,我就听到连长和指导员正在争论着什么……。我转身刚要走开,连长在屋里说话了:“谁?进来。”我在外面回答说:“我,小祖”,说着我就进了屋。连长说:“我和指导员正在商量打井的问题,祖排长,你给物色一个井位吧。”


我是属于那种快言快语,且还有些缺心眼儿的人,我略微沉思了一下,我说:“第一:这个井位的地势要稍高一点儿,草甸子里的水就不会倒流进井里面,第二:离我们女工排的宿舍要适当近一点儿,这样我们洗涮都方便。”连长听完了我的话以后他哈哈大笑,连连说:“外行,又是一个外行”。连长的话让我感到有些尴尬,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门外正好人喊我,我就坡下驴的对连长说:“天不早了,你们商量吧,我回去了。”我走出了连部,老连长他随后也跟出来了。老连长递给了我两瓶鱼肝油,他说:“你回去看一下谁的眼睛最厉害,就让她们先吃一点儿缓和一下症状(夜盲症),你再顺便告诉大家一声儿,明后天我就派卫生员到团部去领药。”


当我把鱼肝油拿给大家时,姑娘们个个都相互谦让,谁也不肯吃,后来大家一致对我说:“排长,你还是把鱼肝油给连长送回去吧,连长的身体更需要它,咱们全连还得指着他呢,我们年轻,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姑娘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注意观察了她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她们稚嫩的脸上都流露着感激、真诚和坚强。多好的同志啊,在那最艰苦的时候,大家想到的都是别人。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真有点儿像是长征路上互相谦让着一袋儿救命的干粮……。嗨,那种场面甚是让我感动,我简直是感动极了,以至于至今我都忘不了那个画面……。我感到那一刻我的语言都匮乏了,我找不出更贴切的词汇来安慰大家,我只觉得眼泪早已就充满了我的心房,我只想哭。


在姑娘们执意恳求下,我为姑娘们留下了一瓶鱼肝油,另一瓶我又给连长送回去了。当我把为什么又把一瓶鱼肝油给老连长送回去的经过,跟老连长叙述完了以后,老连长接过那瓶重重的鱼肝油后,他并没有马上放下,而是握在手里沉思了片刻后,他才又回手放在了桌子上。那片刻老连长在想什么呢……,他随后只说了一句简短的话:“多好的战士呀。”看着老连长那凝重的面部表情,我内心有些激动,我又一次的悟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同甘共苦”。


2、袖珍地块儿


我们当年的口号是:“当年开荒,当年打粮;先治坡,后治窝。”机务组的同志开着拖拉机跟着连领导满世界转,寻找当年可以开垦的土地,找到一块儿就开垦出一块儿。


前边我已经说过了,我们连周围主要是沼泽地,当年可开垦的土地并不多。上级又要求我们当年打粮怎么办呢?我们只能找小沙岗或地势稍高一点的小土包,哪怕那个沙岗就只有几分大小,那也得把它算上数。我们当时找到了大小十一块地,合在一起也不足四百亩,有的地块儿小到什么程度呢?拖拉机干脆就转不开身,只能上人工用铁锹翻地。只要是当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不论它的地块儿大小,我们就都把它种上了小麦或豆子。还不错,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付出,赶在芒种之前我们倒是把能种的地都种上了。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芒种之前我们撒下的种子已经陆续的长出了小苗儿。因为生荒地的保墒不好,苗儿出的也就不齐,你乍看上去,那感觉就像是斑秃的脑代一样,东一撮儿,西一撮儿的,不过那我们也挺高兴的,那毕竟是我们垦荒者的劳动成果呀。第一年的庄稼长得不好倒也没关系,可以翻到地里做绿肥用,如果田间管理能跟上,第二年就能有个不错的收成。要说起我们当年种的菜来,那可就比大田要强出百倍了,尤其是林子里那些小袖珍地块儿长出的菜,那就更功不可没了。


当时我按着连长的吩咐找了几个人,跟着一名有经验的老职工到林子里去寻觅那些可以种菜的微小地块儿。我们只要是发现可以种菜的地块,哪怕只有两平米大小都没关系,立马就用二尺钩子和耙子搂干净上面那层厚厚的腐叶,然后再用铁锹好歹整理一下那油汪汪的黑土地,挖坑儿撒下种子就算完事。由于当年我对袖珍地块儿的形成一点都不了解,我曾经怀疑过,那好歹搂吧搂吧就点上种子,那菜能长好吗?


后来听老同志讲,每个小地块儿都有它一段先为人知的故事,因为那幺小的地块儿它能做什么用呢?它只能是地窨子或窝棚的旧址,有了旧址,就说明那个地方曾经有过人烟,这点我认可,因为在平整土地的时候,我们曾挖出过高度腐烂的皮靴、布片等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他被迫到那深山老林里栖息呢?这一点我们肯定是无从知晓了。但有一点我们是肯定了的,那些曾经在遗址上落过脚的人,他们曾在那里点火取过暖,烧火做过饭,他们在不经意间就为后人留下了天然肥料——草炭灰。


正因为有草炭灰的存在,那年林子里那袖珍地块儿上的菜,长势特别好,量虽不是很多,但七八十人每天喝上一顿青菜(菠菜,韭菜,小白菜)汤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是吃上我们自己种的青菜了。那年秋天我们曾经收过一个六斤重的大卞萝卜,三四斤重的不在少数;三斤多重的土豆也有好几个……。那一年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是收秋菜那天,我们排的姑娘们用自编的大筐,抬着那些胜利果实,穿行在树林通往营地的林间小路上那一刻,歌声,笑声,逗闷子声,回荡在茫茫的荒原上……。


3、脱坯大会战


虽然大面积的积雪都融化的差不多了,可地面最多也就刚化开二十来公分。由于开化的缘故,营地周围那些天然的大坑小洼里都积满了雪水,我们当时就利用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来脱土坯。如果我们不抓住开化那个季节来脱坯,就单说挑水这一项,就得把我们都累得够呛。为了突击基建用的土坯,连队搞了脱坯大会战,除了炊事班以外,其余的人都加入到了脱坯的行列中。


建点儿两个月以来,各方面条件艰苦是艰苦,但我们还是没干过太出大力气的活儿,眼下脱坯就算是最累人的活茬儿了。1970那年春夏的脱坯季节时间拖得挺长,因那年的口号是五一进食堂,十一进新房……。我脱坯的速度虽说赶不上男工快吧,但在女工里我还算是比较快的,每天基本上在下午三点以前,我就能完成当天的定额。如果是别人,她完成了定额就可以下班,可我不行。我肩上的责任告诉我,我必须得去帮助一下还没完成定额的人。


凡是脱过坯的人都知道,和脱坯的泥,如果只用二齿沟和铁锨和泥速度就太慢,得用双脚踩在泥里来回的踹和,那样不但省力速度还能快些。为了能早一点儿下班,我们用二齿沟把土、草、水捣的差不多了,我们就下到泥坑里开始用脚踹活。我们也知道,那个季节坑里的水要说冰凉一点不夸张,刚开始我们还都穿着高腰雨靴在泥里踹和,结果是还没到第三天,一双崭新的雨靴就会被泥里的杂质和烂草给扎破了,漏水了。


由于那个年代的物资供应特别紧张,在团部商店几乎就买不到雨鞋,就得麻烦家里从四五千里以外给我们寄过去。再说了,开化以后营地周围都是沼泽地,没有特殊情况连里根本就不让我们出去,我们怕碰到不测也不敢出去。我们就是写信跟家里要一双雨鞋,因那个地方的交通及不方便,往返少说也要二十天。等雨鞋邮来了,黄瓜菜也凉了。凡是雨鞋被扎破了的人,穿鞋和不穿鞋在泥里揣和都一个样,干脆大家就打赤脚了。那些雨鞋没被扎破的人,她们也怕扎破了雨鞋心疼的慌,索性也就不穿了,大家就都光着脚在泥里来回踹和,一直到把泥踹熟了为止。


四月底、五月初那阵子,我前面说过了,土层多说也就化开了二十公分左右,有时候一锹挖下去“嘎”的一声就触到了冰上。在那个季节,不论是草甸子里的水,还是水泡子里的水,那都是冰凉冰凉的,我们用脚和泥时就站在那冰冷的泥里。那个季节的我们,上身都穿着春装,下身要把裤腿挽到膝盖,一个脱坯季下来,那女工里就没有不腰酸腿疼的,那半夜翻身就没有一个不呻吟的,半夜嘤嘤哭泣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是每月的生理期,不舒服的症状就会更重,那时我们谁也没有勇气要求照顾。也难说,就拿我们连队来说吧,就有四十来个女知青,不要说让每人每月休息三天,就休息一天吧,整年下来就是四百八十个工作日没有产值。没办法,我们得扛着,得忍着,得坚持着,我们得用超人的毅力应付着命运的挑战。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环境的艰苦,又迫使我们几个体弱的同志得了风湿病,姑娘们无不担心起了自己的命运。


就在我们的思想出现了大的波动时,又是我们的老连长他体贴关怀大家,他以上大课和个别谈心的方式, 为我们讲理想、谈报复,给我们讲述当年老兵们开发北大荒时的光辉历程,以此来坚定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病痛就是病痛,每次卫生员从团部取药回来,就按着病号的数量一包一包的包好,然后都是由老连长一一亲自发到病号手里。老连长平时话语很少,就连发药时也没有想象中那些絮絮叨叨的安抚话语,而是用饱含着忧郁的眼神边看着你,边点点头,然后默默地把药递到你的手里。


老连长发药和卫生员发药,那病号心里的感觉可不一样啊……。不仅如此,老连长还亲自带着几个人到树林里去采中草药,采回中草药后他还亲自为大家煎熬,煎好后他和卫生员又亲自给我们端进帐篷里。卫生员将药一碗一碗的盛好,然后由老连长一碗一碗的亲自送到病号手里……


老连长他当年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那样,处处关照着我们这些生活经验匮乏的城里娃娃。老连长他那稍带佝偻瘦弱的身影、那深沉的目光、那父辈般的关怀、那资深的学问、那刚毅的表情,在大是大非面前那伶牙俐齿的口才,在那个极端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他无疑是为我们知青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继续前行。


4、水——生命的源泉


下面这张宝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70年的3月底4月初左右,地址是27连第一口井的打井工地,我脚下踩的石头是打井用的石料,正好井边有一颗小柞树…… 。遗憾啊,当年没想到还能有今天,所以也没留下打井用的更多参照物 。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段副连长带着连队里那四五个老弱病残的男工负责打井。打井这活儿怎么说呢?那是一个有大劲儿也施展不开的活茬儿,因就那么一小块儿面积,人多了也站不下。老连长生怕那几个人不听副连长指挥,所以老连长就给他们下了死命令,那就是“十天必须完工”,否则的话,超出的工时就不给记考勤。


随着季节变暖,开化的雪水除了蒸发的那部分以外,剩下的也就都渗到了地下。因为那时水井还没有打出来,生产和生活用水又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我们不论是吃的水,还是脱坯要用的水,我们都要到沙岗下面的水泡子里去挑。从沙岗到水泡子还要穿过一段极难走的塔头地,不要说我们挑着水走,就是空手走都很困难。我们这些渴望水的人,明明知道井里还没打出水,那我们每天也要抽时间到打井工地去转悠两趟。真是越渴越吃盐,好像老天都在成心和我们作对似的。就在井下马上就要打出水的时候,工地上传来了令我们沮丧的坏消息,说是井下遇到了流沙层,不能再继续向下挖了。我们无奈的想,这回可麻烦了,以前的力气都白费了,一切还要从头开始。


连里领导比我们更着急,因为百十口子人都在翘首以待的等着吃水,弄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大家的情绪。连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内容就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让大家献计献策。因为这方面的经验我一点儿也没有,我也就没去参加那个紧急会议。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同志他自信的说:“遇到了流沙层就证明,这口井它离出水的日子不远了,我们顶一顶就扛过去了。”老同志给大家出了一个土主意:就是安排井下二十四小时不能离人,一边往下挖一边下井木,这个办法还真行,还真的挡住了流沙层。


这样一来,打井的同志们可就辛苦的多了,他们每次从井下爬上来时那个狼狈样儿,就像是刚从烂泥里捞出来的一个样。就这样,又经过了三天三夜的苦战,就在我们端起饭碗正准备吃午饭的时候,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井下出水了!我们端着饭碗就高兴的欢呼起来,甚至有个别的男知青还兴奋得跳起了朝鲜舞,我们吃雪水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放下了饭碗,我顺手就抄起了一个水舀子,和大家一起向打井工地跑去。


我们跑到了井边儿一看才知道,新打出来的井水很浑,根本就不能喝,我们白兴奋一场。听打井的老职工说,他们还要再向下继续挖一段,直到见着清水才可以。有一个打井的北京知青,他看了一眼我手中的水舀子,他笑着对我说:“祖排长,你是不是想先喝一口尝尝鲜儿啊?”我笑着回答说:“我拿水舀子的目的,就是想先尝尝新打出的井水是什么味道。”北京老乡他一边说笑着,一边从我的手里拿过水舀子,他舀了半舀子黄浑的井水就递给了我,他说:“来,先尝尝吧。”我环视了一下在场的人说:“你真让我喝呀?”一位老同志说:“你喝一点儿尝尝,保险比草甸子里的水好喝。”


看着混黄的井水我犹豫了一下,端起水舀子咕嘟咕嘟就喝了两口。一个哈市姑娘问我说:“排长,感觉怎么样啊?”我说:“还行,一点儿涩味儿都没有,就是有点儿牙碜。”那个哈市姑娘又补充了一句说:“再怎么着也比草甸子里的水干净哈。”哈市姑娘说完了以后,她也尝了一口那浑黄的井水。是啊,那个哈市姑娘她说的对极了,在脱坯的时候我们渴急眼了,不就是蹲在水沟或水坑边上,用手捧几捧水送到嘴里吗?再说那水坑里什么没有啊?尤其是天变暖和了以后,我们蹲在浅沟边喝水的时候,我们都要先用手把水里的小生物赶一赶,然后才能快速的捧一捧水送到嘴里。


有一天下午四点来钟,渴得我嗓子里直冒烟儿,为了喝一点儿比较干净的水,我就在坯场周围转悠,结果转悠了几个小水坑都不称心。没办法,为了生存的需要,我只好蹲在最后那个浅沟沟边凑合着喝了几口。喝完水以后,就在我刚要走开的时候,我发现我刚才用手捧水的地方,里面有很多特别细小的小线虫儿。我怀疑我刚才喝进了虫子,我不由得有些反胃,已经咽到肚子里了那又能怎么办呢?那也不是我想吐就能吐出来呀。再说了,我就是吐出来了我又能怎么办呢?我要是再渴了我不是还得照样喝吗?我一闭眼,一跺脚,扭头儿就离开了那个小水沟儿。


打井的同志们又继续向下挖了一米深的样子,水质清多了。第二天早晨我刚一起床,炊事班长就高兴的告诉我说:“祖排长,你今天用井里的水漱口吧。”我高兴的回答说:“好啊!我去打水。”我到井边儿一看,那儿已经有好几个男工在洗漱了。井水打出来还是有些浑,不过比头两天就强多了,听老同志说再过十天半月的水才能彻底清了。从那一天起,我们就彻底的告别了吃雪水的历史。雪化完了,井水有了,青菜吃上了,得夜盲症的同志们都恢复了健康。由于全体指战员齐心合力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因为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的源泉。(未完待续)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作者简介

祖杰峰 女 老三届中的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6月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1979年2月返城回京,79年在北京玛钢厂工作,98年退休后原单位又留用五年。

退休后开始写回忆录,总共写了有41万多字(其中下乡经历估计得有二十万字),经过这些年的沉淀,想把我亲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四)曙光 - 天天要闻

“知青系列小说”祖杰峰:与荒原亲吻的日子(一)挺进荒原第一天“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二)开江风奏起春的乐章 “知青系列小说”与荒原亲吻的日子(三)半条棉裤腿儿 夜盲症来袭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 天天要闻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就在早前,朝鲜已经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电报,明确表示中国将出兵援朝,并已做好准备。然而,朴一禹来到沈阳后,并没有就志愿军入朝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只是传达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国军队立即过江,并说金日成现在德川,志愿军指挥部也应该设在那里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 天天要闻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而成的第43军,是解放战场上,四野大军的头号主力部队之一,为加快促进东北地区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战略追歼阶段,第43军与兄弟部队共同南下作战,参与衡宝战役,和兄弟部队共同重创白崇禧军事集团。此举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 天天要闻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战争冲击波,科技世界的重塑与变革。近期战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点燃,但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地理和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更是一场科技领域的无声革命。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