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彻底急了:关税战陷困局,主动求访中国解困,盼中方邀请

5月中旬,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表露出一份近乎急切的愿望:他“非常乐意”访问中国,并亲口表示,愿意就外交与经济议题与中方领导人展开面对面会谈。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次对等性质的“互访建议”,而是美国总统主动表达希望赴华。这在近年来中美外交互动中,实属少见。

更令人玩味的是,特朗普还特意补上一句:“中美关系很重要。”

这句简单陈述背后,藏着一场贸易战难以为继的沉重现实。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屡屡表达希望与中方对话的意愿,而在5月中美互降关税之后,他更宣称“可能在本周末通话”。如今,更是“愿意亲自登门”。外交辞令背后的弦外之音,已不止是姿态问题,而是战略困局的反射。

关税牌失控:特朗普打到最后,发现捏不动“软柿子”

特朗普在这场全球贸易战中的布局,本是分层而设。他最初的算盘,是“逐个击破”:先挑一些容易妥协的小国开刀,再集中精力解决中、欧这两块“硬骨头”。

然而,现实比剧本难演太多。近40天过去,美国只成功与英国达成一纸协议。其他“软柿子”如日韩澳等盟友,却在关税问题上出人意料地强硬。中方则仅与美方互降关税,并未签署任何实质性协议。换句话说,特朗普的算盘落了空。

更令白宫焦虑的,是金融市场的反噬速度。美债市场在一轮轮加征关税的消息中连番动荡,风险收益率上扬,市场对经济衰退的预期正在扩大。而每拖延一天中欧谈判,美国经济的承压就更深一分。

特朗普最终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与所有国家达成协议。”言下之意,是准备放弃多线作战,集中主力攻破几个关键对手。

“200项协议”成笑谈,华盛顿改口要发“关税账单”

白宫的转弯之快,也堪称教科书式示范。就在半个月前,特朗普政府还高调宣称“即将达成200项贸易协议”,试图营造遍地开花的假象。可如今却改口称,“将发信告知不合作国家‘在美国做生意需要付出多少钱’”,即通过税率单方面施压。

这番表态出自特朗普本人之口,财政部长贝森特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已被授权,于未来两到三周内对“不愿就范”的国家逐一通知。

至于那套所谓的“对等关税”算法,更像是仓促间生出的政治工具,而非经济模型:将美国对该国的贸易逆差除以从该国的进口额,再减去一半,便得出所谓“合理税率”。不仅缺乏逻辑,更未考虑双边产业结构、货币政策和全球市场流动性。

这一算法甚至有些滑稽地与4月2日特朗普宣布的“解放日”挂钩,彰显其宣传导向远高于经济现实。

谈不成,就发税;谈得动,就登门

面对多线崩盘的贸易战现状,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谈不赢就打的策略,终究敌不过精力与人力的限制。他们开始大幅削减与非核心国家的谈判议程,试图集中力量搞定中欧。

此消彼长,原计划“最后谈”的中国,反而成了“必须尽早谈”的头号对象。这或许正是特朗普表示“愿意访问中国”的根本原因。

因为现在,他已经手中无牌可打。

周一,特朗普在谈到中美贸易进展时,又突然语出惊人:“如果中国开放市场,这将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益。”此言被解读为——他终于决定打出那张向来被视为“底牌”的“台湾牌”。

打这张牌,往往意味着谈判到了尽头,陷入僵局,而他急需制造一个筹码。

普京无话、伊朗无果,特朗普只剩中国可谈?

放眼更广的地缘局势,特朗普的“急”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战线全线吃紧的投射。

俄乌方向,5月16日土耳其会谈仅就战俘交换达成有限协议,谈判进展甚微。普京与泽连斯基均未亲自出席。尽管特朗普仍对媒体放话“有信心”,但从现场代表谈判的气氛来看,和谈希望极其渺茫。美方显然无法指望俄乌战场短期内带来任何“外交突破”。

而在伊核谈判上,美伊已进行四轮磋商,现阶段停留在技术细节问题——也就是当初拜登政府与伊朗谈崩的阶段。对特朗普而言,这一局同样没有“马上出成果”的把握。

如此一来,若不能在中国方向破局,特朗普的“100天政绩”将显得异常干瘪。关税是他发起的,通胀是他催化的,如果连外交突破都难以兑现,那这届白宫团队的信用,就可能彻底失控。

北京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特朗普愿意飞往北京,言辞诚恳,姿态罕见低调;但是否能如愿以偿,并非由他决定。

北京会不会给出访邀请,关键取决于中方判断——特朗普是否真有诚意解决问题,而不是又一次的“表演式外交”。北京不缺接待贵客的礼仪,而是早已厌倦空谈虚招与反复无常的政策反转。

特朗普把对华作为突破口,某种程度上是在用最后的体面保住一场可能的溃败。但对中国而言,若无法确保对等、可控、可信的成果,即便总统亲自登门,也未必能开启那扇门。

中美之间,从来不是谁放低姿态,就能先握手的博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