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3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推进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关注到,青岛市是首批9个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之一。请问,青岛市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下步有何打算?
赵胜村: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既是对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推动青岛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机遇。青岛市将在中国残联、山东省残联的帮助和指导下,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扎实推进青岛市科技助残工作走深走实。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岛市科技助残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深度融合。青岛市残联联合康复大学、海尔集团等30家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同搭建起跨领域、开放式的科技助残协同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初步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体化生态体系,努力打造科技助残创新高地。
二是开展精准调研,强化供需对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残疾人需求调研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收集残疾人及相关服务机构在科技助残领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需求清单,并组织科研团队进行针对性研发,促进助残科技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注重成果转化,打造应用场景。聚焦残疾人康复、生活、就业等领域,引入先进的康复医疗设备和技术,推广智能轮椅、无障碍家居设备等智能辅助器具,全方位打造科技助残应用场景。目前,已有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VR沉浸式干预系统、华大基因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科技助残项目,青岛海尔集团生物科技0—16岁儿童AI专属肠道菌群库建设、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的“向前一步”外骨骼公益行等公益项目在青岛落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青岛市将持续推动科技助残向纵深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政策与机制保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将科技助残纳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大局。不断强化助残科技成果挖掘推广、助残科技产业培育、残疾人工作科技赋能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政策创新,助推科技助残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二是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助残科技硬实力。依托康复大学、“中国康湾”规划建设等资源,加强在智能辅具、康复机器人、无障碍技术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支持高校、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推动更多助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是壮大产业集群,培育助残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中国康湾”康复产业集聚区。发挥康复产业孵化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助残科技企业,形成科技助残新质生产力。
新黄河记者:
在《措施》和发布词中,都重点提到“组织开展科技助残创新创意大赛”。请介绍一下举办这项赛事活动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会以什么样形式呈现呢?
沈晓勇:目前,科技助残领域,既存在着技术普及水平低、研发与需求相脱节的挑战,也存在着先进助残科技产品价格昂贵、普通残疾家庭难以承受的问题。省残联组织开展科技助残创新创意大赛,一方面是通过搭建科技助残竞赛平台,开展助残领域创意设计和创新产品征集、展示、评选、交流,让助残科技研发和残疾人需求能够精准对接,培育“懂残疾人的工程师”;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社会各方面创新热情,在助残科技领域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快推动助残科技研发、转化和应用、推广,降低助残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让科技创新的红利更多、更快地惠及残疾人。概括地讲,大赛重在“搭建桥梁”“创建平台”。
“搭建桥梁”就是搭建促进科技创新与残疾人需求精准对接的桥梁。大赛将聚焦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交流、生活等问题,引导参赛团队深入残疾人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发掘常被忽视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在技术、功能、设计等方面,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牵引,进行科技赋能。大赛与助残科技攻关具有互补关系,大赛参与者不仅仅是科研团队,也可以是最了解残疾人困难的亲属,甚至残疾人本人,都可以积极提出创意来参与,切实解决技术开发脱离实际应用场景的问题。
“创建平台”就是创建促进助残科技成果与服务人群体验互动的平台。大赛聚焦打通技术开发与助残应用这条路,将邀请残疾人测试员、体验员,对参赛产品和设计进行沉浸式体验和多场景测试;邀请残疾人亲属及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优化改进助残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提出意见建议,降低助残科技成果到达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应用难度,让助残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惠及更多残疾人。
与此同时,大赛还提供助残产品标准升级的载体。通过大赛“以赛促标”,引导参赛团队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助残领域先进标准规范,同步完善自身产品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建设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大赛“以标提质”,引导省内相关单位、科技企业等积极参与制定或引领践行行业标准,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助残领域相关产品的标准化层次,推动行业整体跃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助残技术、助残产品不断涌现,但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些技术、产品如何真正转化为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实惠。能否举例说明,科技助残在使用场景中将带来哪些具体改变?
沈晓勇: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关心的,对残疾人而言,科技并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它承载着残疾人独立自主生活的希望。近年来,科技正在或即将改变残疾人的生活,让看不见的人看见,让听不见的人听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
比如,在助行与自主生活方面,通过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由以前的“被动辅助”转为“主动掌控”。齐鲁工业大学研发的轻量化下肢智能康复辅助装置,将来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站立行走,不仅解决“站起来、走出去”的基础需求,还通过配套APP让残疾人自主调节训练模式,重获行动决策权,实现移动能力。在居家场景中,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可实现语音控制家电、自动识别障碍物等功能,让残疾人通过手势或语音指令完成开灯、做饭等日常操作,生活的自主性将得到大大提升。
再比如,在感知与交流障碍方面,通过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由以前的“信息隔绝”转为“无障碍连接”。针对视障、听障群体,智能导盲设备使视力残疾人独立出行效率有效提升;智能辅听装置帮助听力残疾人在嘈杂环境中清晰捕捉语音,并搭配实时字幕生成系统,实现面对面交流无障碍。还有,刚才提到的脑机接口技术,山东的相关科技企业正在攻关主动式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可帮助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重度肢体残疾人通过脑电信号操控电脑、发送信息,实现“脑机交互”。
还比如,在就业与社会参与方面,通过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由以前的“受限融入”转为“平等共享”。科技助残不仅改善了生活细节,更降低了教育、就业等领域参与门槛。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开发虚拟仿真课程,肢体残疾人可通过力反馈设备模拟工业机器人操作,视力残疾人可通过声音建模学习客服话术;在辅助就业中,通过“无障碍招聘系统”“云就业招聘会”,支持语音简历录入、远程AI面试等功能,提升残疾人就业成功率。
期待助残科技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为实现“平等、融合、共享”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
(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