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准备暂时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文丨陆弃

在加沙战火持续、废墟遍地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9日表示,印尼愿为部分受加沙战争影响的巴勒斯坦人提供临时庇护,首批庇护人数或达1000人,主要为伤者、孤儿及心理创伤者。普拉博沃还强调,这不是永久安置,而是响应国际人道请求的“有限安排”,一旦局势允许,这些人将返回家园。

听上去,这是一次人道主义的善举,是印尼对巴勒斯坦兄弟民族的真诚回应。然而,这份善意背后,却掩藏着一个全球更大的政治博弈暗流:巴勒斯坦人正被系统性地推向流放的边缘,“人道庇护”成了掩饰强行驱逐的道德外衣。

印尼此举,与两个月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提出“永久迁出巴勒斯坦人”的疯狂建议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印尼政府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强烈反对,称之为对巴勒斯坦主权的粗暴践踏。而如今,当普拉博沃提出庇护方案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声明“这只是临时性安置”“前提是必须获得多方许可”“他们必须最终返回加沙”。这种层层设限、字斟句酌,显然是在极力避免这场“人道行动”被曲解为配合以色列与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的人口清洗计划。

今天的加沙,不仅仅是一块遭受空袭蹂躏的土地,更是一个正在被一点点从地图和现实中抹除的国家躯体。从内察里姆走廊到莫拉格走廊,从费城走廊到全面围困拉法,以色列正有计划、系统性地将整个加沙地带肢解、封锁、驱逐。当它通过军事封锁切断加沙人的退路时,却又在外交场上游说他国接纳“部分平民”,美其名曰“出于人道考量”,实则就是在变相推动“没有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

因此,印尼的庇护计划,必须明确划清界限——是人道援助,而绝非难民转移的前奏。只要它依附于以色列与其盟友的政治框架,就会被利用为“驱逐的合法化工具”;一旦庇护计划扩展而失控,它就不再是对弱者的保护,而变成对强者侵略的默认。

更何况,以色列媒体早就试图为“迁移巴勒斯坦人”制造舆论铺垫。例如关于“100名加沙人将赴印尼从事建筑工作”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诱饵——先以“就业”包装人口转移,再打着“自愿”的旗号麻痹国际社会。印尼外交部虽在第一时间驳斥了这一消息,但这场舆论试探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这正是以色列和某些西方力量试图打造“人道外衣下的地缘工程”最常用的手段。

另外,在这场灾难中讽刺的是,阿拉伯世界大多选择沉默或回避,土耳其、埃及、约旦虽在政治表态上支持巴勒斯坦,但在实际行动上几乎没有任何接纳举措。倒是印尼,一个与巴勒斯坦并无直接地缘关系、长期坚持反对以色列占领的国家,率先主动承担责任。印尼的举动,是良知的表现,但也间接揭露了其他穆斯林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道义逃逸。

当前国际形势极为复杂,美以联盟继续掌握舆论主导权,联合国安理会因美国一票否决机制几乎形同瘫痪,“两国方案”已成摆设,阿拉伯联盟内部四分五裂。在这种局面下,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穆斯林国家之一,其任何行动都具有战略信号意义。庇护计划一旦扩大、走偏,便可能被以色列利用为对外宣传的“人道成就”:看,连穆斯林国家都接受迁出方案,难道这不是共识?这种舆论陷阱一旦成型,巴勒斯坦就真正从“主权争夺者”变成“人道接受者”。

对此,必须强调,庇护不是流放,人道不是清洗的借口。庇护的意义,只能是为逃离战火的人提供暂时安身之地,并为其争取返回家园的权利,而不是成为制造新难民的中转站。印尼要做的是在庇护之外,更加积极地推动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占领行径的追责;不仅收容难民,更要为难民的“归还权利”发声呐喊。否则,即使接纳再多巴勒斯坦人,也不过是帮凶在擦洗屠刀上的血迹。普拉博沃的一句话值得铭记:“他们只能暂时待在这里。”是的,他们的家在加沙,而不是任何别国的收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