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布“对等关税”具体措施前24小时,虽说不少国家要反击,但是首个服软的国家已经出现,中方又是什么态度呢?
(多方紧盯美国关税实施细节)
特朗普嘴上说着将“非常友善”地对待贸易伙伴,但他手上的动作可没停,“对等关税”到底是什么呢?
说到关税,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进口时多交的钱,但美国“对等关税”这一招有点不同凡响。主要有三个板块:国家、商品和非关税壁垒层面。通俗讲,如果某国对美国的商品征100%的关税,美国反手也给该国商品加100%的关税。这就是国家层面的对等。
接下来是商品层面的对等。假如美国对来自某个国家的某产品收2.5%关税,但它们反过来对美国产品收10%的关税。美国当然不干了,“对等关税”一施展,美国立马把那个国家的同类产品关税提高到10%。
至于非关税壁垒层面对等。这里涉及到增值税、补贴政策之类的复杂因素。
(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把更多国家拉上谈判桌)
那么,美国抛出这个“对等关税”到底图什么?
美国官方说法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把那些看似不公平但又摆上台面的条款捋顺。可深挖下去,美国政府这一招更像是在下国际谈判这盘棋。特朗普政府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其他国家拉到谈判桌前,不光是谈经济,还可能牵涉更多的政治诉求。
从美国的角度看,“对等关税”更像一件锋利的谈判工具,而非单纯的经济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不仅想削减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还希望利用关税收入来填补由于国内减税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
甚至说,美国想通过提高关税让制造业回流,带动国内就业。这一箭多雕的算盘打得响亮,但能否实现,还得看其他国家买不买账。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已经放话:“我们绝不屈服于特朗普!”这可不是意气用事,而是背后有原因。美国一直对澳大利亚在生物安全措施上的种种担忧念念不忘,再加上澳大利亚的仿制药问题和媒体法律问题,两国之间的分歧早已存在。对于这种来自美国的压力,澳大利亚明确表示“不接受”。
欧盟那边,冯德莱恩也是强硬表示,准备在必要时推出反制措施。她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所有工具都摆在桌面上”,这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底气。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选择硬碰硬。首个服软国家已经出现,日本首相石破茂表达了对美国的投资信心,希望能免受新关税之苦。他甚至表态,如果需要,会马上亲自赴美游说。
(石破茂可能亲自赴美)
可是日本能成功吗?英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比日本早一天,就给特朗普打去电话,提出将英国排除在美国新关税之外的建议,但是却遭到特朗普的断然拒绝。
那么中方作何态度?特朗普“对等关税”对中国的影响有三。
第一,短期冲击:出口成本上升,部分行业承压。具体看,制造业出口受限: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2024年中美贸易额6882.8亿美元,加征关税将提高中国商品在美售价,削弱竞争力。
供应链调整压力:部分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如电子、纺织行业,可能被迫转移生产线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以规避关税。
(对美出口可能受到影响)
第二,长期挑战: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美国推动“去中国化”:特朗普政府鼓励制造业回流,并联合盟友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科技封锁加剧:美国可能借关税施压,进一步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和ai的发展。
第三,金融与市场波动,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波动,就连股市也可能出现短期的震荡。
那我们如何安排未来的策略?目前我国已经精准的对美进行关税反制,比如对美大豆、玉米、猪肉等加征10%-15%关税,精准打击特朗普农业州票仓。对美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削弱其能源出口竞争力。
(中国进口巴西大豆)
未来可以推动从巴西、俄罗斯进口商品,现在中国大豆进口已从美国大幅转向巴西,占比从40%降至18%。与此同时,加速半导体、稀土加工自主化,降低美国制裁影响。
并且既然已有多方对美表示不满,所以我们更可以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合作,通过金砖、上合组织扩大市场,对冲美国围堵,减少对美依赖。
可以说,虽然特朗普的关税令来势汹汹,但我们想要化解,也是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