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中国冲击论”,美高官称已吸取教训,美不会再“重蹈覆辙”

观察者网报道,近日,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布雷纳德表示,中国在某些行业的工业产能和出口规模都在不断增大,这会破坏本国或者其他国家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随后,她进一步表示,中国已经太大了,大到了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美国已经从过去吸取了足够的教训,美国不会允许有第二次“中国冲击”。

这一论调实际上是建立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基础之上。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此之后,美国就一直在炒作渲染“中国冲击”论调。该论调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很可能对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产生冲击,导致美国制造业产能降低。

不过这一论调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声音,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依旧相对较弱,根本没有办法对欧美,甚至是对日韩的制造业构成挑战,当时网上不就盛传一句话么“用几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

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布雷纳德

西方经济学家也都不认为中国会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一个能够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大国。当回过头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现在的主流观点就是当初没有成功阻止“中国冲击”,导致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导致美国如今打压遏制中国发展变得极为困难。

布雷纳德口中的第一轮“中国冲击”,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崛起。如今她说的所谓“第二轮冲击”指的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对美国的冲击。布雷纳德就称,中国通过政策驱动的“产能过剩”,导致中国企业通过极低的成本向外出口,这可能重新对美国制造业产生冲击,因为这将破坏美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美国将会和墨西哥进行合作,解决中国钢铁和汽车大量向墨西哥出口的问题。

本质上,这事就是“中国危胁论”在经济上的一种延伸,依旧没有脱离“中国威胁论”的叙事逻辑。其背后目的,依旧是对中国的崛起进行遏制和打压,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从2018年开始,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甚至是不惜喊出与中国全面“脱钩”的口号。但是,这种盲动的做法,结果就是即便是堵死中国的对外出口,但美国和欧洲也会因为缺少工业品而出现恶性通胀。

所以美国喊出的“全面脱钩”还没展开,就已经结束。美国随即转而开始寻求一种限制中国发展,却不影响中国物美价廉工业品对西方出口的模式,最终形成的就是对中国的“小院高墙”科技限制模式。而这种“小院高墙”的模式,其实就是布雷纳德所称的应对第二次“中国冲击”的主要手段。

布雷纳德定义的第二次“中国冲击”,本质上其实是阻止中国借助新能源实现产业升级,是对中国产业升级“下战书”。在无法实现对华“脱钩”的情况下,美国要确保中国继续保持对中国的技术领先,否则美国将无法在后续的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领先。

为了维持以欧美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西方媒体也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带节奏,在“中国危胁论”的叙事逻辑下,继续歪曲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甚至是不断美化美国泛用“国家安全”的错误做法,以维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实际上也是继续为美国出台对中国商品的“高关税”铺路,为美国单方面破坏国际自由贸易原则寻找理由和借口。

因为在5月14日,拜登政府已经发布了针对中国301法案的复审结果,宣布在301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在内的一系列的商品增加25%到100%的关税。

这次对华征税措施,将计划在未来分几年内进行,涵盖了总价值18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不过这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广泛担忧,一方面这虽然会在短期内对美国国内制造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长期来看并不是什么好事;另一方面,包括美国财长耶伦在内的政商界人士也担心中国将会采取对等的报复性措施。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就表示,美国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忽视了经济上的成本,不管是拜登政府推动的“去中国化”,实际上是美国重新回到“重商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不过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并无法给美国带来好处,尤其是将中国新能源电动车阻挡在外,并无法给美国的汽车产业带来竞争力,反而有可能导致美国车企“吃皇粮”,美国民众也将为高额的车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