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帕米尔高原处修建一项魔鬼工程耗时12年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帕米尔高原上进行了一项魔鬼工程。那就是中巴公路,而这项工程耗时12年时间才最终完成,期间,牺牲了700多人。

据悉:修建这条公路将会十分困难。这条公路最低海拔1154米,沿途会经过11座超过7000米的山峰,大小河流无数,而且,在喜马拉雅山跟喀喇昆仑山之间天气条件十分恶劣,雪崩、流石、缺氧、地震时常发生,跟本没有施工条件。

而在维吾尔族中,红其拉甫又被称为死亡之谷,而在这死亡之谷上,中巴竟要合作修建一条中巴友谊公路。而这条被国外称为天路的公路却必须跨过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

而在1965年,中国外部生存环境异常艰辛,一个针对新中国的反华包围圈正在形成,如果能够打通这条中巴铁路,那么中国就能打破敌对国家的封锁,是通向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战略点。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条公路意味着争夺克什米尔后方的军事战略安全。尽管如此,中巴公路修建的难度还是让中巴两位领导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为使公路尽快修成,巴基斯坦申请中国援助,于是,中方召集一万多名士兵前往巴基斯坦。而当这些年轻人一进入喀什市就看见了一排排棺材,一名后勤兵忍不住问队长棺材的用处。

队长语重心长地解释:这些棺材是给我们准备的。原来,巴基斯坦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海拔奇高,昼夜温差犹如冬夏之别,他们必须忍受严寒酷暑以及高原反应。还有虚弱、呕吐、昏迷已是常态,严重的士兵甚至会牺牲在茫茫雪山,葬于木棺之中。

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也奈何不了这些士兵援巴的热情依旧高涨,还有,一些女兵甚至因为不能援外泪洒当场。正如他们所说:当兵吃这点苦怕什么呢。很显然,留在这巴基斯坦修路的日子里,衣食住行处处都是苦。

要知道,海拔高的地方连水都烧不开,更别说鸡鸭鱼肉,所以,工程队平时最常吃的就是罐头,能有一碗热乎汤已然能让士兵们满足了。有时修到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只有成群的苍蝇还活着,每次生火做饭都能熏下来一大片,幸运的更是落进了饭碗里,成了士兵们的盘中餐。

而这条公路所穿越的地区聚集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有着最复杂和陡峭的地势。单是经过喀喇昆仑山脉一处,超过7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八座。在经济困难时期,修筑这样一条天路的财政和技术难度,不言而喻。

但考虑到巴基斯坦在中国宣布新中国成立之后,马上就承认了新中国,那这一份情谊和认同,让中国领导人看到了两国之间更宽广的未来,于是在国家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年后,国内路段顺利完工。

但这时,巴基斯坦却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冰川密布水流湍急,加上修路技术有限,而在616公里的路段,巴方却只修了25公里的便道。无奈之下巴基斯坦总统只好恳请中国施工队前往巴基斯坦施工

就在这样复杂的地形环境上,面临着高原地形雪崩、山体滑坡、落石、塌方、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再加上高原反应严重等病易发作。此次援巴修路,每一位工人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曾不想:中国筑路员工以写血书的方式,要求到最艰难的施工路段,决心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开昆仑万重山,用自己的双手,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雪山之巅,开辟出一条天路

他们战天险,斗顽石,艰难地向前着。可是,1969年的上午,一场多年未遇的暴雨造成了泥石流,袭击了正在施工的中巴公路,致使交通中断,施工队所在处顿时成为了孤岛。

据悉:该工程队周围都是湍急的水流,他们进退维谷,不仅粮食被冲走,而且洪水水位还在上涨,他们栖身的地方越来越小,危急时刻,他们发现了一根极细的铅丝链接着对岸,如果能够顺着这条铅丝爬到对岸,接通一根钢索,那么大家便有了希望。

而他们小心翼翼地攀过铅丝,当所有人都提心吊胆时。幸运的是,他们最后成功攀爬到对岸,接通钢索,无一人伤亡。

在这12年的努力,中巴公路终于在1978年竣工。巴基斯坦领导人更是紧紧握住工程队总指挥的手说:你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善良的人民和真诚的朋友。

回顾这条中巴铁路,百感交集。为了建设这条友谊之路,中巴双方约700多名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血肉之躯,架起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自此,中巴两国人民的友好邦交关系也在不断地加深,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如期而至。

所以,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对两国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这条公路直接将中国的公路网与巴基斯坦的公路网连接起来,也间接打通了位于波斯湾瓜达尔港的通道,大大减少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后来,中国又以中巴公路为依托,在2015年启动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从陆路开辟了直接通向中东的门户,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个项目中,两国领导人展现了高瞻远瞩,超高的政治智慧,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在建设中牺牲的修路者们,这条公路是他们用生命修成的,向他们致敬。

每当,提起巴基斯坦时,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词汇就是巴铁,这种固有的印象,是中巴两国坚不可摧友谊的象征与写照,也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凝结成的友谊。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孤掌难鸣,苦苦支撑,而就在这时,我国挺身而出,直接公开谴责苏联偏袒印度。同时将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与我国的安全联系起来,正告印度不要一意孤行。

权衡利弊之下,印度乖乖按照我国要求,拆除了三国边境线上的一些军事设施,灰溜溜撤出争议地带。中国的大国担当解了巴基斯坦的燃眉之急,让其感激不尽。

后来,中巴公路的竣工,更是让巴基斯坦从官方到民间都把中国当成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公路上的一座友谊桥,更是被巴国人民亲切称之为毛泽东大桥。

而既然两国是兄弟,巴基斯坦也不能总是一味地索取,因而在国际社会中,巴基斯坦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我国这边,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提高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在中巴的国境线上,出于对中国的信任,巴基斯坦几乎是不设防的,中巴两国的边境军人也会相互串门蹭饭。巴国发生内乱时,其它店铺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只有中国人开的店铺安然无恙。

据悉:巴基斯坦最大的国家公园,常年对中国人免费开放。当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人民与我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说出了感人肺腑的中国兄弟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

现如今,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巴两国依旧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两国之际风雨同舟的友谊已经深深刻入了两国人民的DNA里。而正是有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我们才有了千金不换的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