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公开呼吁中国“停止购买伊朗石油以迫使伊朗改变地区行为”,甚至断言“若中国切断石油贸易,伊朗将崩溃”。这一诉求看似基于中伊紧密的能源纽带——中国进口了伊朗90%的石油出口,且双方存在4000亿美元的长期合作协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实数据与地缘格局,便会发现这一期待如同空中楼阁,既高估了中国左右伊朗意志的能力,更误判了中东博弈的本质逻辑。
6月前20天日均达180万桶,较5月激增80%,这是中国创纪录的伊朗原油进口量。以色列正是据此认定中国“手握王牌”。白乐潍的逻辑链条清晰:中国作为伊朗经济命脉的掌控者,只需切断石油采购,便能迫使德黑兰在核计划、地区代理战争等问题上妥协。然而,这一推论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石油贸易是商业选择而非政治筹码。中国炼油厂采购伊朗原油的核心动机是每桶低于布伦特基准3.5美元的高折扣,以及夏季需求高峰期的储备需求。市场的供需法则,远非政治口号所能撼动。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
以色列的误判更深层在于,其将经济依赖等同于政治从属,全然无视伊朗作为地区强权的独立意志。伊朗外长在停火后的声明掷地有声:“不会恢复与美谈判,将根据各国在冲突中的立场调整外交战略。” 这意味着,冲突中受损的核设施与军工体系亟待重建,民生维稳更需资金。即便中国真如以色列所愿削减进口,伊朗也必然通过扩大折扣、加密转运等方式寻找新买家。
另外中国的支持存在明确边界。尽管中国在联合国谴责美以行动,并接受伊朗的公开致谢,但合作始终聚焦经济领域。伊朗渴望的军事技术转让(如高超音速导弹)被西方反复炒作,却无实质证据;中俄伊霍尔木兹联合军演仅限于反海盗、救援等低敏感科目。中国对伊朗的定位始终是“能源伙伴”,而非军事盟友。更关键的是,中国清醒认识到伊朗的结构性困局:社会矛盾、制裁创伤、治理效能瓶颈……这些绝非外部力量可化解。
将国家能源安全寄托于一个深陷内外危机的国家,无异于高空走钢丝。因此,中国坚持多元化能源布局:2024年原油进口覆盖40余国,俄罗斯占19.3%、沙特占14.7%,伊朗仅通过转口隐形存在。即便最乐观的第三方统计,伊朗原油也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3%——远未达到“命脉”级别。
以色列的诉求,折射出其对中东权力变迁的焦虑。中国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推动金砖扩容等外交成果,令西方惊呼“美国影响力旁落”。然而中国的中东战略始终清晰:拒绝选边站队,巴以问题上坚持“两国方案”,同时向加沙提供人道援助;既与伊朗深化能源合作,也与以色列保持技术经贸往来;经济利益优先,一带一路框架下,伊朗的恰巴哈尔港是联通中亚的关键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补充;霍尔木兹海峡的航道安全关乎中国60%的能源进口——维稳而非颠覆,才是核心诉求。
当以色列领事呼吁中国“承担调解人责任”时,她或许忽略了:中东的和平需要的是地区国家自主协商的智慧,而非外部强加的“救世主”,中国既无意愿亦无能力重塑伊朗的国家意志。以色列若将国家安全寄托于他国对伊朗的“经济窒息”,不仅不切实际,更可能错失真正的和解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