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距离韩国总统大选不到两周之际,一场原本被视为“李在明稳胜”的选战正在迅速演变成三方混战的胶着局势。韩国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原本高歌猛进的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其支持率在短短一周内骤降6个百分点至45%,与执政党“国民力量”候选人金文洙之间的领先优势被压缩至9个百分点,而另一边,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首次突破两位数支持率,达到10%,成为撼动格局的“第三极”。这个政治地震预示着什么?李在明为何“失速”?金文洙又是如何在民调中完成“反弹”?而李俊锡所引发的年轻选民裂变效应,又是否会改写2025年大选的结果?
过去几个月,李在明凭借一贯强势的劳工政策立场和对尹锡悦政府的强烈批判,稳居民调榜首。特别是在前总统尹锡悦遭弹劾下台、执政党声望崩塌的背景下,李在明似乎一度成为“唯一可选项”。然而,在面对“单极化”优势的同时,他显然低估了中间选民和年轻一代的焦虑情绪。这种“非尹锡悦”不等于“亲李在明”的矛盾,如今正以极其直接的方式反噬其选情。
李在明的最大短板,是他的两极分化形象。在共同民主党的老年与工人阶层支持下,他得以维持高位运行,但在都市白领、青年选民中的不信任却未见根本改善。一部分人认为他与文在寅路线过于重叠,政策“陈词滥调”;也有人对他曾在地方任职时涉及的法律纠纷心存疑虑。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快、舆论更迭迅猛的时代,“带争议”的人物很难在没有新动能的前提下持续占据优势。6个百分点的支持率下滑,正是选民用“脚投票”表达不耐与警告的直接结果。
与此同时,金文洙的强势反弹并非仅靠执政党背景。恰恰相反,在尹锡悦政府遗留的烂摊子尚未处理完毕的情况下,他的回升体现的是韩国社会对“稳定保守主义”的潜在召唤。在连续多轮辩论中,金文洙以相对温和的语调主打“经济安全牌”,试图拉拢中产阶级和大企业,强调投资恢复与出口增长。这种策略在部分担心左翼政府继续激进改革的群体中获得一定认同。同时,金文洙也在对外政策上采取更为务实的路线,承诺“在对美合作与中韩关系中找到平衡”,这一立场虽不新鲜,却对民调反弹起到了实质作用。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李俊锡的异军突起。改革新党的支持率虽仍较低,但在“非蓝非红”的夹缝中突围,首次达到10%的支持率,并非偶然。李俊锡在过去几个月主打“反建制”“清廉政治”的口号,抓住了韩国年轻选民对传统两大党日益失望的情绪。他的主张虽尚未形成系统性政策框架,却以极强的“攻击性话语”制造舆论话题,从而在网络社群中形成热议。在YouTube、X(原推特)及论坛中的热度远高于实际政党比重,这种“话语霸权”逐步外溢为选票,是年轻选民试图打破旧秩序的直接体现。
而这种“第三党现象”的蔓延,正深刻改变着韩国政治的运行逻辑。若以当下的民调为基础,李俊锡不具备直接赢得总统宝座的能力,但其支持率继续上升将迫使李在明与金文洙均不得不向其靠拢、拉拢其支持群体,进而牵动两大党的竞选策略全面调整。这对于本就内部分裂严重的共同民主党与国民力量党而言,是一记“不定时炸弹”。
这种局势的变化,也引发了外界对韩国政局稳定性的担忧。2025年大选已不是简单的“蓝与红”对抗,更像是“三国杀”式的不确定竞局。以美国为主的国际观察家注意到,若李在明最终胜出,可能带来与中国更积极互动的转机;若金文洙反超,则可能强化韩美日安全框架;若李俊锡票数继续拉高,不排除“组阁谈判型政治”的局面提前上演。这种多头走向,也让国际社会对韩国未来的外交、安保与半岛政策走向保持高度警惕。
在这一切背后,我们更应意识到:韩国选民不再是传统政治机器的附庸。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非蓝即红”的旧政治逻辑,也正在以“波动性”回应过去几年韩国政局的混乱、两极对立与信任崩塌。无论最后谁胜出,这场选举终将成为韩国民主政治自我校正的重要一站。
下一个瞬间,局势或许就将颠倒。李在明是否会止跌回升?金文洙是否真有能力借保守势力之力逆袭?李俊锡是否仅是一时热度?选票之外,尚有千变万化的变量等待登场,而每一位沉默的选民,都是推动剧本改写的“编剧”。韩国的大选,不再属于某一党派,而属于这场愈发不可预测的风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