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在中东的时候又放起了大话,他把目标瞄准了中国,嘴里嚷着“想访问中国”“随时可以动身”。
结果中方没搭理他,晾了他四天,连个正式请柬都没发,他没等中方给个说法直接放大招。
作者-甜 编辑-甜
19号,特朗普政府搞了一场公开听证会,抛出俩重磅消息,一个是对岸桥起重机开征100%关税,另一个是对集装箱、底盘及零部件等货物装卸设备征收20%到100%的关税,这操作,摆明了就是冲着中国来的,火药味儿十足!事情得从特朗普的这次中东巡访说起。
在访问期间,特朗普接连通过不同场合“放风”,说自己特别想要访问中国,还打出了“随时可以动身”的口号,按理说,这是他在向中方抛出橄榄枝,然而,戏剧性的反转来了,中方对此表现得颇为低调,不回应,不表态,更不用提邀请,整个情况,仿佛在告诉外界。
“我们还没准备好,看你的诚意在哪里吧,”想必许多人都会觉得奇怪,通常来说两国元首能够聚在一起是一种礼节性、甚至象征性的互动,可这次,中方“晾”了特朗普整整四天,毫无要发请柬的意思,这种沉默,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沉默不是不表态,而是一种拒绝接话的态度。
等待是痛苦的,特别对于一个不擅长隐忍的特朗普来说,19号,忍不住了的他用实际行动给自己在中东的“被晾”事件上了个“剧情反转”,用一场公开听证会来讲两个震撼人心的决定,第一件事,美国政府拟对岸桥起重机征收100%的关税,别小看这个领域。
这可直接冲击到全球贸易流通的“生命管道”,如今世界上大多数的现代化港口,都依赖中国制造的起重设备,而这一政策无疑是一箭双雕,既是在保护美国本土设备制造商,也是对中国经济链条的一次精准狙击,更重要的是,它发出了一个信号。
特朗普政府正抓住全球贸易中的某些细分领域,试图用一种霸道的方式重构规则,第二件事,计划对集装箱、底盘及底盘零部件等货物装卸设备征收高达20%至100%的关税,这一层面更加深了对中国在跨国运输设备市场领头地位的一次直接冲击,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的“关税调节”。
而是特朗普动用关税武器,将中国牢牢锁定为靶心,这两道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平衡国内外经济,但细想就能发现,这背后的主线就是对中国制造的挑衅,特朗普并没有对中方四天“不理睬”做出直接的回应,但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回应,到底是什么让特朗普祭出如此凌厉的招数?
这里藏着几层次的复杂背景,中美贸易战的残酷历程,注定不会轻言“握手言和”,过去几年里,从农业到芯片,从钢铁到能源,中美贸易战的战线越来越长,贸易壁垒一再提升,特朗普政府几乎抓住一切机会对中国发起调查、施加关税压力、推行制裁技术出口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步步将双边关系推向深水区,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国内部经济也开始感受到反制裁的副作用,供应链短缺、制造成本上升以及物价持续走高,特朗普自然清楚,如果找不到新的抓手,连他的政治资本都会冲销殆尽,于是,这些新政策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算计的。
起重机和集装箱设备,都是大国贸易封锁中的“节点兵器”,一旦施加制约,便可大幅放大外部供应链中的混乱,同时降低国内政治风险,这背后恰恰反映出特朗普的策略,或许是一种“剑走偏锋”的戏码,但却也是在外交上寻求控制权的用心之举,众所周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
并非一个单纯的设备出口国,而是一个牢牢牵住“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球贸易中转的权力者,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到沪深港通国际化的加速,中国的战略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领域,形成了稳固的世界网络,即使在疫情期间全球贸易大范围停滞,货运设备制造业崛起的趋势也从未中断。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雷霆万钧的碰撞,但中国未必会轻易后退,此外,中国对于“关税威胁”似乎早已心中有数,面对美国一次又一次的施压,中国一方面持续推动高端制造业的本土化转型,另一方面不断研发更高级别的替代技术,这些都使得其在面对外压时拥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而再回头看看始作俑者特朗普,其执政时间其实是有限的,他的对外政策又聚焦于一己政绩之上,而缺乏持续性的长远规划,虽然他善于制造舆论和短期冲击,但这些策略无非是在短时间内搅起几层波浪,能否动摇中国庞大的贸易结构,恐怕并不乐观。
说到底,特朗普试图在中东的阳光下将中国拉入他的外交小剧场,中方却拒绝出演,留了一把悬念,然后,特朗普只能通过听证会发出威胁式的“后戏”,这段交锋,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态度的展示,但也别忘了,“被晾”只是一个开始,而并非中美较量的终点。
或许接下来,双方还会围绕“科技领先”“供应链主导权”“能源转换”等多个领域进行多轮博弈,真正的重点,不在某一个政策或关税的落脚点,而在于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博弈,特朗普的这盘棋终究会如何收场,还需要时间来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被晾四天”的经历。
可能会成为他政坛生涯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毕竟他赢得了“戏剧性”,却未必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