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印度于近期通知世界贸易组织 (WTO),提议对一些在美国制造并运往印度的产品征收关税,以对抗华盛顿对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生产的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
这也太刺激了,印度突然对美开始反击了?莫迪可能现在才反应过来,跪舔不仅没有用,反而自讨其辱,现在才选择强硬。但是,如果印度没有准备好就开始怼美国,那么等待印度可能是美方无处发泄的怒火。因为只要中方维持供应,那么美国基本上是不缺货的,所以为啥要从印度买呢?
中方能反制是因为中方有这个实力,印度没头脑的跟进也能一样的效果?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中方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占全球产能的50%以上,且内需市场庞大,贸易伙伴覆盖120多个国家。这种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使中方能通过内需和其他市场对冲关税影响,例如通过东南亚、中东等替代市场维持贸易平衡。请问莫迪,印度有这个基础吗?
印度试图通过关税战承接产业链,但其经济结构单一、国际地位不足,难以在美中博弈中渔利,反而可能成为最大输家。印度的模仿缺乏中方的基础条件与战略纵深,其关税反制难以取得同等效果。
而且,印度这番“强硬反击”的背后,实则也暴露出了其战略决策的混乱与底气不足。莫迪政府一边高调宣称“保留未来任何时间采取报复的权利”,一边又强调“可在30天后或双边谈判中解决”——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恰恰印证了其“雷声大雨点小”的实质。试问:若印度真有与中国相当的产业链韧性,何须将报复性关税的生效时间设定为“无限期保留”?这不过是举着WTO大旗虚张声势的权宜之计。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此次提出的19亿美元报复性关税,竟精确“对标”美国对印钢铝产品征收的税额。这种账面数字的机械对等,暴露出印度对贸易战的认知仍停留在“小学生算数”层面。须知,中方的反制之所以令美方忌惮,关键在于中国手握全球50%的钢铁产能,仅2024年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就达3700亿美元。而印度所谓的“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名号,在7.6亿美元的涉案金额面前,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就连日本、欧盟的同步行动,也难掩印度此番孤注一掷的尴尬。这些经济体虽跟随发起WTO诉讼,但其核心诉求是维护多边贸易规则,而非如印度般将贸易争端异化为地缘博弈工具。
莫迪政府试图借“国际统一战线”壮胆,却选择性无视关键事实:中国通过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与日韩澳新及东盟建立深度产业链协同,而印度至今仍深陷与东盟自贸协定谈判的泥潭。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2019年印度对28种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关税后,最终在拜登政府时期悄然撤销——这场“硬不过三年”的闹剧,如今又要重演?当莫迪团队带着“削减关税差”的谈判方案奔赴华盛顿时,他们或许应当重温中国商务部的警告:没有全产业链护城河的反制,不过是给华盛顿递上一份可随时撕毁的“打折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