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经贸高层瑞士会谈的事情,引起了广泛关注。
就在全球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战走向之际,一则来自美国媒体的爆料引发广泛关注:特朗普政府或将针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从145%的历史高位大幅下调至60%以下。
不过,特朗普还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
中美瑞士会晤
自从特朗普一意孤行地挑起“关税战”以来,美国国内就不断传出阵阵怨声。
原本以为凭借关税施压可以迫使中国让步,结果却反过来让美国人自己吃了苦头。
在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后,美国市场迅速出现“缺货”和“涨价”的双重现象。
从衣服、家具到厨房用品,“中国制造”几乎渗透进了美国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受到了限制,美国民众在超市里越来越难以买到熟悉的东西,就算找得到,价格也高得惊人。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专门提到,一些日常用品价格几乎翻倍,而替代品要么质量不过关,要么压根买不到。
这种切身的变化,让普通人真实感受到“脱钩”的代价。
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据CNBC披露,自“关税战”打响以来,大量美国公司被迫取消订单,跨国供应链受阻,进出口数据全面下滑。
尤其是美国出口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农业、制造业几乎无一幸免。
农产品首当其冲,不少农场因为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而陷入经营危机。可以说,美国经济的一部分主动脉,已经被自己的贸易政策勒住了。
面对持续的经济压力,美国内部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响。
前财政部长耶伦就曾坦言,这一届政府的经济决策,是她有生以来见过“最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
她的评价或许听上去刺耳,但却反映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共识——这场“关税战”实际上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在5月7日的国会听证会上,财政部长贝森特面对议员们的连环追问显得颇为被动。
当被问到“究竟是谁在为高关税买单”时,他顾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词地说“这很复杂”。
可议员们并不买账,民主党议员珀坎干脆揭穿了这层伪装:“不复杂,是你不敢说。关税的钱,最后是美国老百姓掏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和中国谈判。
实际上,中国始终没有关闭谈判的大门,但美方的反复无常、言而无信,让中方保持了足够的审慎。
这一次,中方经过深入评估后,决定在对瑞士进行高层访问期间,于瑞士与美方开展接触。这也是自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以来,中美两国第一次面对面进行高层经贸对话。
特朗普的算盘
就在中美即将在瑞士开启高层会谈前一天,特朗普政府突然释放出一个重磅信号。
据彭博社透露,白宫方面已经做好准备,在谈判初步达成成果的情况下,“大幅度下调”对华关税。
据悉,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将目前高达145%的关税下调至60%以下,一旦两天的瑞士对话取得进展,最快下周这一政策就会开始执行。
然而,特朗普还同时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前提:中方必须在某个领域做出妥协——放松对稀土的出口限制。
为什么特朗普会如此执着于“稀土”?答案很简单,这关系到美国的科技命脉和军工业体系。
稀土元素虽然名字带着“稀”字,但它们在自然界并不罕见,真正关键的是其提炼难度高、技术门槛大、环境成本重。
稀土广泛应用于制造永磁电机、高性能磁铁、航空航天材料、雷达系统、导弹制导设备、甚至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等尖端产业,是现代工业链条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
而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中重稀土领域的加工能力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抗衡。
在中方的反制措施中,正是稀土这张牌,精准打在了美国的痛点上。
中方反制后,直接影响了美国多个行业的生产节奏。
一些本就依赖中国供应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库存告急、成本暴涨、甚至停工减产的局面。尤其是在军工与新能源企业中,这种“卡脖子”效应更加明显。
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依旧强硬,但内部早已感到不安。
不过,对于中方来说,原则一向明确:愿意谈,但必须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磋商。
中方并非一味追求对抗,也从未关上合作的大门,但如果美方继续采取单边主义、胁迫性手段,就算短期释放“让步信号”,也难以赢得真正的互信与合作。
正因为此,美方得先展现出真正的诚意和具体行动。
如果只是换个说法继续逼迫中国让步,那最终受损的,仍然是美国自己。
参考资料:
美媒紧盯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关税战以来首次面对面会晤,将决定全球经济的未来——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