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 至29日,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在巴西召开,会议成果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包括印度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尤其是在安理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表态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印度方面,认为这是其长期以来追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入常”)的重要突破。然而,印度是否真的稳了?这背后仍有许多复杂的国际博弈和现实阻力需要探讨。
印度的“入常”愿望为何迟迟难以实现?
印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正式表达了希望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有资格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几十年来的努力始终未能如愿。
2005年,印度与德国、日本、巴西组成“g4联盟”,共同推动安理会改革,试图扩大常任理事国席位。然而,这一提案最终遭到以中国、巴基斯坦、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强烈反对。中国的反对并非单纯针对印度,而是对四国捆绑提案形式的不认可,强调改革应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此外,印度的“入常”愿望还面临来自地区性反对势力的挑战。巴基斯坦作为印度的长期地缘政治对手,坚决反对印度“入常”,认为这将进一步扩大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意大利等国家也反对改革,担忧扩大常任理事国席位可能导致自身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五常机制为何难以撼动?
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机制自二战后建立以来,已经成为国际秩序的核心部分。改革的难度不仅仅关乎印度,而是整个国际体系的固化问题。根据现行规则,安理会改革需要五常一致通过,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国家投反对票,改革便无法推进。
美国是改革的主要阻力之一。现有机制对美国极为有利,其盟友英国和法国在五常中占据两个席位,进一步巩固了西方阵营的优势。如果扩大常任理事国席位,势必会优先考虑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这将削弱西方的整体话语权。因此,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态度始终谨慎甚至消极。
此外,改革还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国虽然在金砖框架下支持印度在安理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中印关系长期以来充满竞争问题,边界问题、经济竞争等因素使得两国难以完全互信。俄罗斯虽然曾表态支持印度,但其实际行动也较为有限。五常内部的分歧和博弈进一步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中国的支持能否成为印度“入常”的转折点?
中国在金砖框架下支持印度在安理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被外界视为印度“入常”努力的重要突破。但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稳了,仍需谨慎解读。
首先,中国的立场强调优先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早在2005年,中国便明确表示支持安理会改革,但认为改革不应仅限于几个国家,而应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此次表态延续了中国的这一立场,支持印度并不意味着反对其他国家。
其次,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仍是影响印度“入常”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在金砖框架下表达支持,但两国在边界问题、地缘政治竞争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使得外界对中国支持印度“入常”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存疑。
最后,金砖国家内部对安理会改革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巴西和印度的诉求较为明确,但南非和俄罗斯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金砖国家内部的分歧可能削弱其在推动安理会改革方面的联合力量。
结语
金砖国家外长会议的表态无疑是印度“入常”努力的一次重要突破,但距离真正实现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难度不仅关乎印度,还涉及整个国际体系的重新分配。五常机制的固化、地区性反对势力以及国际博弈的复杂性,都让印度的“入常”之路充满挑战。
未来,印度能否成功入常,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其自身的外交努力。除了金砖国家的支持,印度还需要拉拢更多国家形成广泛的支持联盟。印度是否稳了?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