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李雨哈,wildlife。
偶遇雪豹下山
4月22日,博主@李雨哈发布了一则帖子,标题是:“自然拍摄倡议|牧民说别拍那只雪豹了。”记录的是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一次目击雪豹的经历。

根据博主的介绍,那次他们一行人在牧民的带领下来到了高原地区采风,众人无不被壮观的高原景象给震撼,手中的相机不断“咔嚓”。就在这时,队伍中有人发现了一只大型猫科动物出现在远处,其灰白色的皮毛上散布许多不规则的大型黑色环状斑块。
这显然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
此时这只雪豹位于距离队伍有600米那么远的山坡上,跟队伍中间还间隔着一条小溪呢。这样的安全距离对人和雪豹来说似乎都足够了,于是大家激动地举起相机和手机拍摄。尽管距离很远,但是高科技能弥补这一点。即使很多人拍到的只是一个小白点,大家依然是开心坏了,这样的机会一辈子都不一定能遇到一次。

然后开心了没多久,一位牧民向导就过来劝大家离开,不要再拍摄雪豹了。众人对此疑惑不解,因为雪豹离得蛮远的,中间还有条小溪,安全性应该没啥问题啊?
牧民解释道:“别拍了,雪豹想下山喝水。”他判断这只雪豹是走到山脚喝水,而一行人刚好就站在山脚,这会影响雪豹。众人虽然可惜,但都相信牧民的判断,只是多看了几眼雪豹后就离开了。
此行让博主产生了许多感悟,他表示:“拍照给了我记录与动物相遇的美好瞬间的自由,但有时候拍照也本末倒置的会从工具变成目的。比出片更重要的,是动物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是在山顶上的雪豹,是否来山下喝水,我们把选择权交回到它的爪子中。”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评论区的一个网友的回复特别打动人,她写道:“别拍,雪豹要喝水。”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真的触动我。我一直认为动物的需求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可能我比较感性,感觉雪豹也会害怕,焦虑,放松,和满足。人与动物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简单的幸福感。
尊重野生动物
当我们谈论保护野生动物时,实质也是在守护人类文明。
如果我们把地球比喻成一台精密的机械,每个现存的物种都是地球经过38亿年调试后留下的零件,每个物种都在自己的原生环境拥有巨大的作用。即使缺少几个零件还暂时能够运转,但崩溃终将不可避免。

所以我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并不仅是道德选择,更是为了维系人类文明所必须的做法,毕竟们就生活在地球上。
大部分人都不会对保护野生动物付诸行动,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离自然太遥远了,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我们普通人只要有意识,只要懂得尊重动物,那就算是为保护动物出了一份力了。

那么如何尊重野生动物呢?
保持距离是最基本的善意。大部分的野生动物袭击事件都是因为人类太没有“距离感”了。人类其实算是大型动物,我们比大部分动物都大,当我们过于靠近的时候,动物就会产生警惕和恐惧,做出过激行为,袭击人的动物必然是会受到谴责的,这对动物保护来说就成为了阻力。

投喂野生动物的行为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了批评了,这是好事。动物行为学研究证实,投喂会改变野生动物摄食结构,削弱生存能力。甚至人类的食物可能携带一些病菌,2019年黄山短尾猴群爆发的痢疾疫情,溯源正是游客投喂的快餐。就算不是有意投喂,随意丢弃的垃圾也可能被动物误食活着污染环境,这些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一定要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我们知道很多珍稀动物的濒危都是因为人类对其的需求,比如穿山甲的鳞片和老虎的全身器官。需求促使了偷猎行为的出现,形成了全球性的邪恶产业,野生动物越抓越少,价格就水涨船高,不断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想要从源头断绝,就是要让人们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消失。

真正的善意不需要亲密接触,而是在保持距离的关注中,维护野性生命自主进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