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节过后,deepseek的问世让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事实上,近年来,中核工程在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便积极探索,开展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20年起,中核工程不遗余力地支持智慧工程建设。一方面,智慧工程有力推动现场管理朝着现代化、智慧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工程建设所积累的海量数据,为未来数字化大模型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借助这一重要平台,还可以成功实现设计、建造、装备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中核工程迅速开启数字化转型的布局,徐鹏飞介绍,浙江金七门核电项目坚定不移地朝着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交付的目标奋力推进。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不少棘手的困难。为攻克这些难题,中核工程在相关单位建立实验室,尤其是在建安单位的建设中,创新性地将传统设计融入结构化设计,促使二者同频共振、共同发展。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不仅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还显著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现场有一个实体项目,同时中核工程还专门成立虚拟项目,并对虚拟项目进行实体化运作,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数据完善工作。那几年,中核工程通过多种途径、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推动公司大模型的发展。徐鹏飞表示,“如果不持续奋勇向前,就可能再也没有向上发展的机会。所以,中核工程不惜倾注全公司的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中核工程取得一定的成绩,成功建设了数据中台。

在徐鹏飞看来,推动核工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这是践行国家 “双碳” 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在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积极、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已然成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推进核工业数据中心建设,正是核工业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数字化赋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 “双碳” 目标的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重塑核工业产业形态、建设数字核工业、提升中国核能产业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核工业行业数据中心,能够促进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中的高效流通,充分释放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成本。进而形成核工业产业链数据资产,为研发设计、采购、建安、调试、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助力,打造出核工业全新的产业优势。

然而,当前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徐鹏飞坦言,目前核领域仍欠缺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性数据中心平台,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统筹核工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和软件为中心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及数字发展生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核领域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投入,进一步协调推进核领域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以数据驱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政-产-学-研-企-用”融合平台,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核工业产业链链长单位优势,以核电设计为试点开展自主化核工业软件应用,逐步辐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领域,分步实施软件应用替代及推广,形成满足核工业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研发体系,完善核工业数字化发展生态。
加强自主可控,构建核工业数据内部开放流通利用机制。核工业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核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应坚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享开放产业链数据;对涉敏涉密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成数据指数、报告、api等脱敏脱密的数据产品,向产业链各主体有偿或无偿开放使用。
加强人工智能专项支持,赋能核工业产业发展。通过对核工业大模型算法、数据和算力的专项支持,形成满足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实现核领域知识数据与工业软件双向驱动的可信、可靠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以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为驱动的核工业智能机器人,将推动我国核工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我国核工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核工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国家数字经济新优势。


中核工程会议室的巨幅电子屏幕持续变化闪烁,交织出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画面。
望着屏幕的模型数据,徐鹏飞畅想未来:核工业大模型一旦建成,核工业设计领域将迎来质的飞跃,届时只需输入相关数据,它就能快速、精准地生成核电站建造的设计方案。过去,设计“华龙一号”的图纸多达几百万份,全部依靠人工手绘,工作量巨大且效率低下,而未来实现数字化后,图纸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便捷的结构化形式发展,在后续的升级迭代中将实现更加精准的优化与发展,将为核工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责编 | 王思淇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