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沙特会谈后,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隔空骂战迅速升级,这场交锋不仅暴露了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撕裂,更撕开了特朗普政治逻辑的“信息茧房”——他的言论与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剧本如出一辙,甚至连数字都懒得修改。
一、从“合法性”到“独裁者”:特朗普的“普京式话术”
2月18日美俄会谈后,特朗普公开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称其因“战时戒严未选举”而丧失总统资格,并引用“4%支持率”这一数据作为佐证。然而,乌克兰宪法第103条明确规定,戒严期间不得举行选举,这一条款与二战期间英美等国暂停选举的实践完全一致。特朗普对此视而不见,却对普京的“泽连斯基非法论”照单全收,甚至进一步升级为“独裁者”指控。
讽刺的是,特朗普从未以同样标准批评执政25年的普京,反而在记者会上暗示“俄罗斯希望制止野蛮行径”。这种双标逻辑,连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都看不下去,直言其言论“直接来自俄罗斯宣传剧本”。
二、数据造假与历史健忘:特朗普的“选择性真相”
特朗普反复强调的“4%支持率”,实为俄罗斯媒体捏造的假消息。乌克兰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2月民调显示,泽连斯基支持率为57%,虽较战争初期下降,但仍远高于西方多数领导人。而特朗普对数据的“误用”,恰如泽连斯基所言——“他活在俄罗斯的虚假信息泡沫中”。
更荒诞的是,特朗普将俄乌战争责任归咎于乌克兰,声称“泽连斯基本可避免冲突”。这一论调完全无视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地缘野心等核心矛盾,却与普京“乌克兰自导自演战争”的叙事高度重合^7^14。欧洲舆论对此瞠目结舌:若按此逻辑,二战爆发是否该怪丘吉尔“未能及时投降”?
三、选举闹剧背后的地缘算计:谁的“筹码”,谁的“棋子”?
特朗普施压乌克兰举行选举,表面打着“民主”旗号,实为美俄交易铺路。他要求乌克兰以价值50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偿还”美国援助,并威胁“不选则亡”。这种赤裸裸的利益勒索,连泽连斯基都嘲讽:“1000亿援助要用5000亿还?这是敲诈!”
然而,特朗普的算盘远不止于此。通过将泽连斯基污名化为“独裁者”,他试图为美俄主导的“越顶和谈”扫清障碍——若乌克兰被迫换上一个“听话”的领导人,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将不战而胜。难怪普京盛赞美俄会谈“友好且开放”,而欧洲则担忧自己沦为“被晾在小孩桌”的旁观者。
结语:信息茧房,还是利益合谋?
特朗普对俄罗斯话术的复读,究竟是“被洗脑”还是“主动迎合”?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中:其一,他一边指责乌克兰“滥用3500亿美元援助”,一边回避美国军火商从中赚取72%利润的事实;其二,他要求乌克兰移交50%矿产资源的协议草案,与克里姆林宫对乌东资源的觊觎不谋而合。
这场骂战的本质,早已超越个人恩怨。当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普京的“帝国重构”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默契,所谓“民主”“合法性”不过是地缘博弈的遮羞布。而泽连斯基的困境提醒世界:小国的命运,往往在大国的棋盘上随风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