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81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坚持高品位、高学术性,主要发表以欧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上述学科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论文,也以专题形式就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本地区研究的交集进行组稿。
目录


内容摘要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外工作的主要方法探析
作者: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十个坚持”的第一条,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政治属性的体现。坚持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是做好对外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在中国外交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的领导都为中国外交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政治引领,当前的元首外交是最能体现党对外交工作政治引领作用的形式。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可以更加有效地统筹协调对外工作的各个参与主体,形成对外工作大协同的局面。与此同时,对外工作的法律体系和人才体系不断完善,有效保障了对外工作的顺利前行。在新时期中,只有把“党管外事、党办外交”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保持定力、把握主动。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 对外工作 外交政策 元首外交 外交决策机制 涉外法治
基金信息: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研究”(2023yzd04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与欧亚国家现代化:共同基础与实践路径
作者:王晨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姜磊,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复杂且动态发展的概念,是追求现代性一系列过程的总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现代化是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整体进步的全过程演进。在国家中心主义语境下,推动现代化发展,不断追求国家现代性,最终实现富国强国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共同诉求。中国与欧亚国家都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非西方路径”。中国主张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为欧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苏联解体以来,欧亚国家以转轨转型为路径,以不同方式追求现代化,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拥有现代化共同诉求与紧密地缘联系的中国和欧亚国家理应携手共进。中国和欧亚国家现代化具有共同基础:稳定的双多边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高效的务实合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开放的合作平台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与欧亚国家以践行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及“一带一路”倡议为路径,可以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且极具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新时代中国与欧亚国家关系进一步提质升级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共同开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欧亚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外交 非西方发展模式 欧亚现代化国际话语 欧亚区域
基金信息: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欧亚经济联盟因素研究”(20cgj040)的阶段性成果。
大国网络空间安全博弈:一种复杂系统分析视角
作者:孔亦思,军事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抒音,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网络空间是人造虚拟的社会空间,随着技术发展和普及运用而持续演进,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网络空间安全博弈是当前大国博弈背景下的一种典型国际现象,具有辩证性、历史性和策略性,大国是最主要的行为体。以国际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是复杂系统,大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博弈互动也构成不断演进的复杂结构,因此复杂性科学理论是分析大国网络空间安全博弈问题可行且合适的视角。本文提出,可以将复杂性科学作为认识论引入,将大国网络空间安全博弈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整体不可还原、影响因素纠葛、因果关系复杂、个体随势而动等与其他社会复杂系统类似的属性,同时具有针对性、混合性、长期性等独特属性。本文提出一个对复杂系统的初步分析框架,涵盖三个维度:一是从历史维度把握动态演进和复杂状态,紧紧围绕大国战略博弈、网络领域发展两条核心线索,以整体性特征变化为牵引概括阶段性特点,不必精确框定“突变”时间节点;二是从机理维度把握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和矛盾关系,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两类核心变量,观念因素即博弈的思想渊源与基础问题决定国家“选择去做什么”,而物质因素即博弈的资源禀赋和综合实力问题决定国家“能够做些什么”;三是从行为维度把握互动模式和策略重点,大国会基于国家安全利益需求和自身实力基础选择合适的博弈策略,并综合运用国家实力要素和各种手段,最大化保证博弈目标实现,不同领域涉及能力手段的差异化、策略性运用。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 大国博弈 大国竞争 复杂系统
走向数字外交还是外交数字化?
——数字时代外交转型的逻辑与限度
作者:封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青年研究员;叶凯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助理;薛世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助理。
内容提要:白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策略选择主要表现为有限参与。一方面,白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的立场,并事实上成为参与方;另一方面,白俄罗斯坚持不派兵,未承认新入俄领土,参与冲突斡旋,又体现出一定的中立性。本文旨在解释俄乌冲突背景下,白俄罗斯作为小国在与俄非对称同盟中的行为逻辑;在对自主—安全交易理论的反思基础之上,探讨白俄罗斯对俄乌冲突的有限参与。自主—安全交易模型聚焦于同盟形成问题,认为同盟中的成员将自主利益和安全利益进行了交易,导致小国往往选择追随大国以求安全。本文认为,小国同样追求自主利益。由于在同盟维持过程中各种条件发生变化,小国对大国的依赖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其政策选择亦持续调整。小国的自主性受到安全威胁水平、权力、对同盟的认同度、替代性选项等因素影响。在本案例中,影响白俄罗斯同盟外交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安全环境变化与替代性联合对象的可得性。2020年总统大选以来白俄罗斯内外安全环境急剧恶化,俄乌冲突使其外部安全进一步受损,并且失去了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实施对冲的选项,导致其重返对俄追随的轨道。与此同时,白俄罗斯在同盟外交中自主性下降的情况下,竭力避免因受牵连而进一步利益受损,特别是不愿以牺牲主权为代价建立俄白联盟国家。为此白俄罗斯通过斡旋俄乌谈判和瓦格纳危机,以及开展远弧外交以获取自主利益,因此又表现出中立特征。
关键词:外交形态 数字技术 数字外交 外交数字化 外交转型 外交学 混合外交
基金信息: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与中国参与路径研究”(24bgj004)的阶段性成果。
俄罗斯人工智能军事化的新进展、动因及安全影响
作者:武琼,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讲师。
内容提要:俄罗斯人工智能军事化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构筑军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体系;第二,建立和完善军用人工智能管理机构;第三,研发人工智能军事化项目;第四,推动人工智能军事化项目的实战化运用;第五,加强与长期盟友和合作伙伴的人工智能军事化合作。俄罗斯之所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军事化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五方面原因:俄罗斯素有重视军事技术的历史传统、人工智能发展带动俄罗斯军事装备进步、应对周边威胁和安全挑战的现实需要、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着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俄罗斯推动人工智能军事化造成以下三方面安全影响:第一,加深俄罗斯与美国及北约间的军备竞赛;第二,增加俄罗斯与美国及北约间意外战争的爆发风险;第三,从内外两方面冲击战争伦理,包括推动战争从迫不得已的手段逐步转变为优先尝试甚至是第一选择的手段,判断发动或参与战争的责任主体日趋模糊化,加深区域性人道主义灾难。未来,俄可能通过内外兼顾的方式推进人工智能军事化的发展与应用,但受到西方国家对俄技术封锁、芯片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因素掣肘,俄罗斯人工智能军事化的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军事化 军用机器人 俄乌冲突 战争伦理
基金信息:人工智能军事化 军用机器人 俄乌冲突 战争伦理
全球安全倡议的共赢逻辑与现实挑战
——以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实践为例
作者:罗英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利己主义思想及以邻为壑行为更是冲击着本就动荡的国际安全格局,世界也因此呼唤新安全理念的出现。包含适度“利我”和“利他”双重内涵的“共赢”概念作为一种与狭隘利己主义相对的行为准则,恰好可以成为培育国际合作的良方。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着共赢的积极意义,在兼顾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将利他逻辑融入共同维护全球安全的实践,突破了西方国家传统的狭隘利己主义安全理念,体现出了丰富的共赢逻辑。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交思想与实践中所一贯秉持的共赢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中亚地区作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区域之一,提供了一个剖析全球安全倡议共赢逻辑的典型案例。基于此,本文选取饱受安全问题困扰的中亚地区作为具体分析对象,探究全球安全倡议共赢逻辑的现实存在及挑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优化中国在中亚地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可行路径,试图以此加深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倡议的落实,促使各国以共赢逻辑共同解决全球安全问题。
关键词:全球安全倡议 共赢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 中亚地区 中国—中亚关系
基金信息: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176)的阶段性成果。
安全化逻辑与产业崛起:以俄罗斯粮食产业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赵岚,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不仅摆脱了粮食供给的对外依赖,还将粮食出口转化为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工具。本文以安全化理论为基础,结合俄罗斯粮食产业的发展历程,解析粮食产业得以崛起的原因、作用机制及背后的政治逻辑。粮食产业具有安全化生成基础:粮食供给稳定关乎民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保障,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超越市场正常波动的粮食供给危机需要通过政府予以管控,政策制定者有意主动对粮食议题进行升级以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拉响警铃”“塑造敌人”“政策洗牌”三项安全化策略,俄罗斯粮食产业发展升级为国家安全议程。2014年后,西方国家对俄制裁改变了俄罗斯粮食供给的国际环境,普京总统亦需要扶持新的联盟力量以巩固政权稳定。普京政府通过粮食安全推动本国粮食产业的崛起。具体而言,首先,俄罗斯对内强化粮食自主对国家安全的特殊地位、对外明确粮食贸易对政权稳定的安全价值以升级粮食安全议题;其次,俄罗斯对内锚定国际贸易对本国粮食自主的威胁、对外锚定西方国家出口优势对本国政权稳定的干预以塑造威胁来源;最后,俄罗斯对内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对外拉拢粮食贸易伙伴以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正因如此,俄罗斯加强了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并成长为全球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 俄罗斯 安全化逻辑
欧亚区域国别知识传统的科学化过程
作者: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把知识传统上升为科学知识,这是区域国别研究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欧亚区域国别研究是针对特定空间关系的知识体系,其发展的高度必将由知识的科学化程度所决定。有鉴于此,本文从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脉络出发,分析了空间关系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影响,阐述了欧亚多文明背景下知识传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深入讨论了科学研究方法在提升知识传统中的关键作用。本文回顾了欧亚区域复杂的空间关系及其对区域内国家政治、文化、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多样的知识传统通常源于多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反复融合与地理环境的塑造。因此,科学研究需培养逻辑、理论和创新思维三大能力,从而提升问题意识,注重构建理论框架。本文探讨了理论构建如何揭示区域内普遍性与独特性并存的现象,在研究设计部分详细阐述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案例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同时还分析了多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包括实验法、调查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并结合俄罗斯外交决策模式、欧亚地区多边主义等实例,展示了理论建构和验证过程中的多维视角。欧亚区域国别知识传统的科学化是认识、理论与实践不断升华的过程,是区域国别研究取得科学进步的基础。随着科学方法的普及和多学科融合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必将取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最终为区域内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欧亚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 知识传统 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科学化
基金信息:本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df2023zd29)资助。
排版 | 张靖微
本文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5年第1期,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