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问题,中欧已经进行了一轮交锋,在长达两个多月的交涉历程里,双方并未能就关税一事达成共识。
此举当即给相关中企敲响了警钟。毕竟欧盟既然已经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定对华强行加征关税,再结合部分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之后,没收了俄罗斯海外资产来看,中企在欧洲的投资必须得慎之又慎,挑选好对象。
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中企的行动十分迅速。据观察者网11月12日报道,知情人士表示,一家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企业,日前已经放弃了在波兰与合作伙伴生产汽车的想法,而是打算将工厂搬迁到德国或者斯洛伐克。
中企取消新车生产计划的原因,显然与中欧贸易摩擦有很大关系,毕竟中方已经说过,支持欧盟加税就不会获得投资。而波兰是支持欧盟对华加税的10个欧盟成员国之一,德国和斯洛伐克等5个欧盟成员国,则反对欧盟加征关税。
在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企也需要考虑一件事,即波兰的工厂正式投产后,波兰政府以种种理由“强取豪夺”怎么办?除此之外,波兰是支持欧盟对华加税的国家,如果在这种国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线,就是与国家对欧盟基调不同步,隐性的损失远大于纸面的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访华回国后的斯洛伐克总理,或将因此迎来一份“天降大礼”。因为德国由于国内环境原因,制造业本身就在外流,中企赴德国建新车生产线,有些吃力不讨好的味道。如果中企到斯洛伐克投资,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因为加强各方面合作,是两国高层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
事实上,斯洛伐克总理访华期间表示,该国坚决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还强调许多欧洲人并不乐见中国将电池生产转移至斯洛伐克,但这对于斯洛伐克乃至整个欧洲都是有益的,斯洛伐克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与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携手。
单凭他这一态度,就能发现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在对华态度上还是比较务实的,而这正是中方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实事求是的讲,中方并不指望欧洲国家有多么“亲华”,也不要求欧洲一定要在中美博弈里站在自己这一边,只是希望欧洲国家在做决策时能以本国切实利益为首要考量,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这就已经足够了。
自从拜登上任之后,美国政府开始放弃特朗普时期“单打独斗”的遏华方略,转头拉拢盟友以对华施压,欧洲成了拜登首要拉拢的对象。于是近年来欧盟、北约愈发针对中国,比如今年的北约峰会上,各成员国共同发表了一份竭力指责中国的声明;前不久欧盟外长博雷利访日,与日本签署了“安全与防卫伙伴关系协议”,公开插手台湾问题。
然而这真的符合欧洲国家的利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难令人相信8000多公里外的地缘政治能让欧洲出现多大变故。以及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背景下,欧盟对华发起“关税战”究竟有何正面意义。
所以,像是斯洛伐克这种国家,中方应妥善与其发展双边关系,壮大两国关系;而像波兰这样投票支持对华加税的国家,就该好好考虑一下深化合作的意义。至于新能源汽车工厂投资的问题,目前主动权还掌握在中企手里,而不是那些等着建厂的欧洲国家。波兰如果真的想吸引中国投资,最好做一些有助于增强双方互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