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离开中国后,王毅在第三国会见拉夫罗夫,中俄关系让美国不安

2024年05月21日16:35:13 国际 1796

日前,中国外长王毅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上进行了会面。在会面期间,王毅首先提及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的访华行程,并表示普京总统在其新任期内的首次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两国共同发表了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联合声明。王毅还明确强调,中方愿同俄方一道,推动中俄关系再迈上“新台阶”。

普京离开中国后,王毅在第三国会见拉夫罗夫,中俄关系让美国不安 - 天天要闻

王毅会见拉夫罗夫

拉夫罗夫则表示,普京总统再次当选后很快出访中国,这充分证明中俄伙伴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感谢中国朋友为普京总统访华做出的周到安排。两国元首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将俄中关系提升到新高度,也为我们明确了新任务。俄方愿同中方一道,保持各层级交往,推动各领域合作,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在台湾问题上,俄方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这一立场非常明确。

就在几天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刚刚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此次访问正值中俄建交75周年,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年份。在这次普京的访华过程中,中俄元首签署了多份协议,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在双方努力下,中俄关系始终稳定向前发展,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不断加强,经贸、投资、能源、人文、地方等领域合作持续推进,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普京离开中国后,王毅在第三国会见拉夫罗夫,中俄关系让美国不安 - 天天要闻

普京访华

除了北京行程之外,普京还抵达哈尔滨,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和第四届中俄地方合作论坛开幕式,向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献花,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交流。普京表示,中俄两国将持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商品结构,增强双边贸易的多样性。俄罗斯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廉价的能源供应,支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从事本土化生产,愿为中方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可以说,普京此次访华的成果丰硕,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紧密友好。

要知道,就在上个月,拉夫罗夫就曾受王毅邀请访问北京,拉夫罗夫感谢中方对俄总统选举给予宝贵支持,表示俄中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合作和可信赖对话的基础上。同时,拉夫罗夫还强调,当前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并继续向前发展,超越冷战军事同盟。俄将延续俄中友好传统,全面加强对华合作。

普京离开中国后,王毅在第三国会见拉夫罗夫,中俄关系让美国不安 - 天天要闻

普京访华

与此同时,王毅当时还对中俄关系提出了“五个始终”,第一个始终,就是要遵循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跟俄罗斯这边的说法呼应。第二个始终,则是中俄要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三不”原则。第三个始终,就是要在大是大非前“坚守正道”;第四个始终,就是要在合作中追求普惠共赢,通过积极寻找利益汇合点,做到彼此成就。最后一个始终,就是要推动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格局。

今年以来,中俄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经济上,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俄贸易额逐渐呈现递增趋势,2023年两国的贸易数据超过2401亿美元,创下新高。外界分析称,未来中俄双边贸易额将会继续保持高水平增长,有望创下新记录。

普京离开中国后,王毅在第三国会见拉夫罗夫,中俄关系让美国不安 - 天天要闻

中俄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在当前西方不断加码围堵中俄的背景下,中俄的近一步合作也终于是让美国感到了不安。日前,白宫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接受采访时承认,美国对俄罗斯与中国发展关系感到不安,华盛顿将会继续关注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可以看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已经让美国产生了危机感,同时美国无疑已经将中俄认定为“最大威胁”。然而,中俄正常的合作并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会受任何第三方国家的干扰和胁迫。我们有理由相信,中俄关系是没有止境的。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在即,回望十届盛况,共话全球现代化新篇章 - 天天要闻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在即,回望十届盛况,共话全球现代化新篇章

极目新闻记者 高东起 韩婷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10年9月举办,回望过往十届论坛,从思想交锋到共识凝聚,从文明对话到实践探索,尼山已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最新消息!养老金7月起将陆续补发?60/70/80岁退休人员涨幅不一样,差距有多大?每月能涨多少? - 天天要闻

最新消息!养老金7月起将陆续补发?60/70/80岁退休人员涨幅不一样,差距有多大?每月能涨多少?

傍晚的微风轻拂,张大爷和老伴正坐在小区长椅上纳凉。邻居李阿姨快步走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喜色:"老张,听说7月要补发养老金啦!不过听说每个人补的金额都不一样呢!"张大爷一听,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心里直犯嘀咕:都是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怎么还会有人补得多有人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