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通史2-罗斯受洗

2024年04月21日23:35:04 国际 1712

俄乌冲突陷入僵局,美国终于在今天早些时候众议院以311票赞成、112票反对、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表决通过了总额超600亿美元的援乌法案,这让处于危机中的乌克兰得到了宝贵的援助,美国也第一次官方文件中对援乌的表述从援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侵略转变为打败俄罗斯。

俄罗斯通史2-罗斯受洗 - 天天要闻

众议院表决311对112通过援乌法案


今天我们来讲俄罗斯为什么选择信仰东正教。


一、俄罗斯第一位基督徒


上篇讲到留里克862年在诺夫哥罗德定都建立留里克王朝,二代目奥列格882年定都基辅,开启了基辅罗斯的时代。


留里克第三代国王伊尔戈公爵,他从913年开始统治基辅罗斯,直到945年去世。与奥列格半传奇式的人物不同,伊尔戈属于完全意义的历史人物。


他在941年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一场围攻,他的舰队被使用希腊火的拜占庭海军击败。在944年签订了对罗斯颇为不利的条约。看来恩格斯讲的俄罗斯这个国家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恶的评价,从罗斯文明之初已经开始展现。


伊尔戈在945年对异族人土地上收取贡品中被杀,算是第一位暴死的国王。


伊尔戈突然去世后,他的妻子奥丽加开始统治基辅公国。当时他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还是个孩子。奥丽加掌权后第一时间对杀死他老公的异族进行了报复,并且非常努力的管 理着国家。


据史料记载:奥丽加在954年皈依了东正教,并且在957年去往君士坦丁堡,在那里见到了东罗马皇帝,加强了罗斯与拜占庭的人员往来,她在那里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罗斯人第一个基督徒,后来被东正教会追封为圣徒,虽然她并没有使她的臣民信教,甚至他儿子也没有,毕竟为罗斯人信基督教开了个头。

俄罗斯通史2-罗斯受洗 - 天天要闻

奥丽加夫人纪念碑-代表着复仇


在雅罗斯拉夫治下(962-972),基辅罗斯进入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他南征北战,打败了可萨人,在巴尔干攻占了保加利亚人的首都,控制了多瑙河到伏尔加河平原的土地。最后在与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中被佩切涅格人袭击杀死,头颅做成了酒杯,光荣成为第二位横死的君主。


征战中的雅罗斯拉夫在奥丽加死后把三个儿子安排分开统治。大儿子雅罗波尔克统治基辅地区、二儿奥列格统治德列弗利安地区,小儿子弗拉基米尔管理诺夫哥罗德,老国王死后,三个儿子开始内战,最后弗拉基米尔笑到最后,成了基辅公国的统治者。


二、罗斯受洗


弗拉基米尔大公被史学家认为是蒙古人占领俄罗斯之前,俄罗斯最有作为的统治者。他主要的功绩有两个:一是继续向南击败波兰拜占庭帝国,并强行与后者的皇室联姻,娶了拜占庭帝国的一个公主。二是将东正教引入俄罗斯,并强行推广使之成为国教,让全俄罗斯人几乎都成了上帝的子民。

俄罗斯通史2-罗斯受洗 - 天天要闻

弗拉基米尔大公


有关罗斯人在各种宗教中选择他们的信仰的传说说:罗斯人拒绝了伊斯兰教,因为它禁止喝酒,而“喝酒是罗斯人的最大乐趣”;他们拒绝犹太教,是因为它是一个没有国家的失败民族的信仰,于是他们选择了拜占庭的礼拜仪式和信仰。


这个传说意味深长:罗斯位于多种文化的交叉口,它不仅与拜占庭以及其他基督教邻国有联系,而且与伏尔加流域的保加尔人建立的穆斯林国家、更为遥远的、位于罗斯的东南方的其他穆斯林国家以及信孝犹太教的可萨人有来往。


换句话说,弗拉基米尔最终选择了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东翼,而不是非基督教文明在欧洲的前哨。这样一来,他们便为高度发达的拜占庭文化进入他们的领地敞开了大门。基辅的文学、艺术、法律、礼仪和习俗从此都打上了拜占庭的烙印。


皈依基督教的最明显后果就是基督教教会在基辅罗斯的出现,这种新兴的且极端重要的组织将在以后发挥出教会在欧洲其他地区所起到的类似作用。基督教的存在决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内部,它渗透到基辅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政治方面,新宗教鼓吹国家的团结,强调与拜占庭以及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联系,因而赋予基辅公爵及其公国一个更为坚固的意识形态基础。


必须记住的是,基督教是从拜占庭而不是从罗马传到俄罗斯的。虽然这一区别在当时并没有后来所具有的那种意义,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裂也要等到1054年才发生,但罗斯人对拜占庭的忠诚决定了或者说有助于决定这个国家随后的很大一部分历史。它意味着俄罗斯置身于罗马天主教之外,这不仅使俄罗斯丧失了罗马天主教本来可以提供的一些文明成果,而且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导致了俄罗斯相对孤立于欧洲其他地区及其拉丁文明的地位。它显然也刺激了俄罗斯对西方的怀疑以及俄罗斯人与波兰人之间悲剧性的敌意。


另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转向君士坦丁堡是弗拉基米尔当时所能做出的最有价值、最有利的精神、文化和政治选择。拒绝拉丁文化和强调当地语言的优点在于:它使基督教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斯拉夫仪式的形式走进了民众,并给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强大的动力。除了作为一位非凡和成功的统治者受到纪念之外,弗拉基米尔还被东正教会封为给罗斯人施洗礼的圣徒,“地位等同于耶稣的十二使徒”。

俄罗斯通史2-罗斯受洗 - 天天要闻

弗拉基米尔-千年纪念碑


中间的就是弗拉基米尔一世,举着十字架宣扬基督,他右手侧的是抱着小孩等待受洗的无名妇女,左手侧是正在捣毁过去异教圣器的无名老头子。


本文完,下期讲基辅罗斯的衰落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访问伊朗 进一步消除地缘政治风险 - 天天要闻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访问伊朗 进一步消除地缘政治风险

当地时间6日,伊朗原子能组织在该国中部城市伊斯法罕举办首届国际核科学技术大会。大会旨在探讨伊朗的和平核计划以及核技术在各民用领域的运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6日抵达伊朗,同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举行会晤。7日,格罗西将参加大会相关会议,同伊方继续就核问题进行磋商。法国24小时电视台报道截图  中...
专家称 以色列再提攻打拉法有多重考虑 - 天天要闻

专家称 以色列再提攻打拉法有多重考虑

当地时间6日晚,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说,战时内阁一致决定继续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展开行动,以向哈马斯施加军事压力,从而推动以方被扣押人员获释并实现其他作战目标。  声明说,虽然哈马斯的提议与以色列的“核心要求相差甚远”,但以色列将派高级别代表团前往埃及,以“最大限度提升达成以方可接受协议的可能...
2024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开幕,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 天天要闻

2024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开幕,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新民晚报讯(记者 齐旭)5月6日,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维也纳联合国新闻署主办,以“开放共融的文化 如诗如画的山水——广西文明和发展的故事”为主题的2024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维也纳国际中心隆重开幕。维也纳各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常驻代表、高级外交官、国际职员等700多名嘉宾...
“第一夫人”收名牌包被查,尹锡悦也摊上了青瓦台诅咒?|京酿馆 - 天天要闻

“第一夫人”收名牌包被查,尹锡悦也摊上了青瓦台诅咒?|京酿馆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7日,日本东京,韩国总统尹锡悦和夫人金建希结束为期两天的访问,启程回国。图/IC photo据环球网援引韩国《朝鲜日报》5月4日报道称,韩国检察总长李元锡已要求就韩国“第一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事件进行专案调查。检方还将调查韩国总统尹锡悦的自主申报或归还情况。去年11月,韩国网媒“首尔之声”发...
胡昌升在酒泉市调研时强调: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加压奋进勇作标兵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天天要闻

胡昌升在酒泉市调研时强调: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加压奋进勇作标兵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酒泉市调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5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酒泉市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机遇善作为,自加压力扛重担,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
“俄计划建新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 天天要闻

“俄计划建新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据环球时报援引《联合早报》报道,俄罗斯计划通过哈萨克斯坦每年向中国输送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俄罗斯塔斯社引述哈萨克斯坦驻俄罗斯大使阿巴耶夫的说法称,俄罗斯计划建设一条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
黑龙江副省长王合生,履新职 - 天天要闻

黑龙江副省长王合生,履新职

据哈尔滨日报公众号7日消息,5月5日上午,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巡查松花江干流哈尔滨部分江段,乘船察看沿江岸线综合整治工作。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王合生参加调研座谈并讲话。上述信息显示,此前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王合生,已出任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王合生 资料图公开报道显示...
最新!哈马斯同意停火提议,草案细节曝光!联合国秘书长发声 - 天天要闻

最新!哈马斯同意停火提议,草案细节曝光!联合国秘书长发声

据新华社7日消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6日发表声明,宣布同意斡旋方提出的加沙地带停火提议。另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6日,据半岛电视台披露,由埃及、卡塔尔等斡旋方提出、并得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同意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草案,将分三阶段执行。每个阶段持续42天。第一阶段,冲突双方实...
最新!哈马斯同意停火、以大规模空袭、埃及发声 - 天天要闻

最新!哈马斯同意停火、以大规模空袭、埃及发声

哈马斯宣布同意停火提议新华社加沙5月6日电(记者黄泽民 柳伟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6日发表声明,宣布同意斡旋方提出的加沙地带停火提议。声明说,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当天在电话中分别向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和埃及情报总局局长阿巴斯·卡迈勒通报了这一决定。一名以色列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以色列已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