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到美国历史上最反华的总统,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朝鲜战争时期,扬言要对华使用核武器的杜鲁门,以及现如今挑起芯片贸易战的特朗普和拜登。
然而,上面这些人最多只能算“无脑反华”。因为他们均选择了在最不该出手的时候“硬碰硬”,最终输得一塌糊涂。
相比之下,反华意图隐藏最深、反华手段最险恶的克林顿,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克林顿总是一副温文尔雅,人畜无害的样子。他不仅在北京大学开过讲座,还曾于戴维营前见证巴以和谈。
然而,在不为人知的暗处,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剥削体系,试图将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套牢在金字塔的最底端。
克林顿
这套体系的受害者不仅有中俄,还有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时至今日,美国依旧能够通过这套体系攫取全球产业链最上游的丰厚利润。
那么,克林顿的那套体系是如何布局的?有何特殊之处?
一、克林顿欧洲霸权战略——北约东扩,单一化俄罗斯产业
1994年,克林顿在初步解决国内经济颓势的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他的霸权战略——“参与和拓展”。
所谓“参与”就是干预,而“拓展”就是扩张。
克林顿认为,美国应该凭借自身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压倒性优势,一举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宰。
与前两届总统相比,克林顿的目标更明确,定位也更精准。他把霸权争夺的舞台放在欧亚大陆上,试图通过掌控欧亚大陆来主导整个世界。
那么,克林顿的“参与和拓展”,具体到欧亚大陆上的各个地区,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这里先来说说欧洲。
对于克林顿而言,欧洲最大的问题,就是俄罗斯。
彼时的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新生的俄罗斯,经济体量太过庞大,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因此,美国始终没有放下对他们的戒备之心。
哪怕是在构想中的俄罗斯,也被美国放在了产业链下游的位置。
按照克林顿的构想,俄罗斯将被打造成产业低端且结构单一的能源输出国以及商品输入地,而那些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则交给美国最信得过的欧盟国家去做就行。
至于美国自己,只需要控有一些重要企业的股份,并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就能坐享其成。
为实现这一构想,美国一方面扶持欧盟,一方面忽悠俄罗斯。
众所周知,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普遍对西方抱有幻想,希望能够借助美国的外力实现国家转型,最好是直接融入到国际体系当中。
于是,叶利钦前期直接将西方专家的建议奉为圭臬,以至于开国前期就吃了像“休克疗法”这样的大亏,导致大量资本外流。
但这对克林顿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俄罗斯即便转型成民主国家,也依旧是一个不受控的俄罗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毕竟,俄罗斯的前身是强大的苏联,其又继承了前苏联绝大多数军事力量。该国的大杀器时时刻刻对准着美国。因此,美国决定趁他病、要他命。
叶利钦与克林顿
作为战略的一部分,克林顿通过外交手段忽悠俄罗斯放下戒备。
1993年,美俄首脑会晤在温哥华举行,克林顿发表《温哥华宣言》,向叶利钦宣布,俄罗斯正式成为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
1994年1月,克林顿访俄,又发表了《莫斯科宣言》,承诺两国的核武器将不再瞄准对方,白令海峡两岸近一个世纪的对峙从此宣告终结。
但实际上,克林顿的这一系列举动,只是为了麻痹俄罗斯,诱导俄罗斯盲目追求西方,进而忽略对东欧及高加索周边地区的施加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趁机启动北约东扩进程,并于90年代后期从俄罗斯周边国家当中扩招新成员国。
甚至公然宣布:“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北约之外”。直至今日,北约已扩招到俄罗斯家门口。
为进一步孤立俄罗斯,美国中情局又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等前苏联加盟国策划了一系列“颜色革命”。此举极大削弱了俄罗斯对里海的控制权以及与中东能源国的联系。
北约东扩
直到这时,俄罗斯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赶忙采取措施想要恢复大国地位。
但为时已晚,被美欧下套多年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只能依赖出口石油和倒卖苏联装备。克林顿的目标算是实现了。
二、克林顿亚洲战略——西起扶持以色列,联合沙特,打压两伊;东起联合日韩菲越,遏制中国
解决完欧洲,再来看看同一时期克林顿是怎么对付亚洲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为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而联合发起的石油危机,重创了美国,使美国深深意识到石油这一命脉的重要性。
克林顿制定的中东目标,旨在控制石油供给,维护美元石油体系。
为此,克林顿在其任期内,一面改善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成巴以和谈,埃以和解,以约建交。一面向沙特贩卖武器,以打压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当时的中东刺头。
与战火纷飞的中东相比,亚太这边就要和平许多。因此,克林顿在这一地区的霸权战略以经济绑定为主。
整体上,他利用包括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在内的多边合作组织,积极推动亚太经贸自由化与开放化,逐渐使亚太地区沦为美国的商品、金融服务输入地以及产业转移地。
并全力阻止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确保他们无法威胁到美国霸权。
具体到各个国家上,美国的态度又有所差异。
日韩是美国的盟友,因此得以承担终端工业品的制造任务,有机会承接像半导体这类的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是美国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所以不被美国接纳,只能承接一些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脏活和累活。只有当欧美日韩研发出新一代或者更为高阶的产品时,那些残羹剩饭才会轮得到中国。
按照克林顿的预想,未来的中国,只能靠剥削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套在低收入的枷锁中永世不得翻身。
而处在关键位置上的美国,只需要动用美联储收割工具,就能坐享全球经济发展成果。
但他却忽略了重要的点,那就是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中俄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变革的决心。
三、克林顿体系搅乱,中国崛起
于是,克林顿的布局乱了。
中东恐怖主义逐渐活跃了起来。相继制造了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以及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
最终克林顿政府在1998年做出回应,轰炸本拉登的庇护所——阿富汗。
到了小布什执政的第一年,本拉登又送上了一份大礼——911恐怖袭击。至此,克林顿体系被严重搅乱。
中东反美势力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利益的核心——美元石油体系。迫使美国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中东地区,进而搁置了对中国的剥削及打压。
中国则抓住这个机会,奋起追赶。制造业方面,发展出了几乎涵盖所有门类的全产业链,美国及其盟友能生产的大量商品,中国大部分都能独立完成,并且质优价廉,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将低端制造业时期积累下来的大量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培养出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尖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企业竞争。
现如今,美国依旧没能摆脱中东这个泥潭,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多了俄乌战争这个麻烦。
当美国正在竭力阻止俄罗斯冲破北约枷锁的时候,中国早就像十几年前那样,有条不紊地规划着后续的发展。
结语
然而,当前的国际局势依旧不容掉以轻心。克林顿体系只是被扰乱了而已,并没有完全崩盘。
像美国实施的科技垄断、金融收割等手段都是克林顿时期打下的基础。
美国无法接受一个不以他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但中国也决不允许自身的发展成果被收割剥夺。
因此中美矛盾还会继续存在,且将长期存在着。
参考资料:
1、吴向荣.对冲视角下的克林顿政府对华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05期
2、丁浩金.克林顿总统与世界贸易体系[J]世界经济译丛 199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