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广大干部要充分领会“四下基层”制度的内涵,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心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当形式新,以“土”话俚语送理论入户聚民心。理论指导实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一环,将党的最新理论送户入门需要广大干部充分发挥“传声筒”作用。基层宣讲主要面对的是一线群众,如果只会照本宣科,很难获得群众理解,这就需要广大干部创新宣讲方法,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学好“说学逗唱”,将文件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唱响基层大地。要坚持多说一些“方言土话”、“乡音俚语”,让宣讲落到深处,要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会走向哪里”,充分利用“政策直通车”、“红色宣讲团”等载体拓宽宣讲面,宽度广度齐发力,推动理论宣讲入耳入心。
调查研究下基层当脚步实,以“深”入群众促调研实效得民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最真实的基层情况,获得最真切的民情民意。广大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主动到矛盾多的地方,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走好群众路线,在深入田间地头中了解民情,在走街串巷、入户走访中听取民声。以“板凳会”“田埂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听到群众的“画外音”,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挖内核,于千丝万缕中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解剖麻雀”的严谨态度深入细致分析,找准对策,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实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信访接待下基层当情谊真,以“诚”意真情助群众排忧解惑顺民心。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绝不能把信访问题当作“负担”,把矛盾当作“皮球”,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群众问题难以解决。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主动到矛盾多的地方倾听民声,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记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真心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把信访接待的窗口搬到村口,变“坐诊”为“出诊”,主动上门为群众破解难题,找病因,出良方,确保信访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用群众的“脸色”检验干部工作的成色,用群众的满意度衡量主题教育的完成度。
现场办公下基层当身心俱,以“实”干真抓解急难愁盼暖民心。“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距离群众最近、和群众的联系最紧密,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党员干部要把基层工作做好做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办公桌搬到基层,搬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脚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一线,争取矛盾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在一线突破,政策在一线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工作效率,推动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村门口”,困难问题及时解决在“家门口”,打破阻碍群众办事的“无形壁垒”,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