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南京浦口区正式启动江北第二水源建设,实现江北地区应急水源全覆盖,形成了以长江桥林为水源地、三岔水库为应急水源地的格局。2023年,浦口区持续着力提升水源地管理工作质效,积极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水源地管理养护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在管护机制、管护标准、管护队伍上实现水源地长效化管理,全力助推水源地管护提档升级。

加强人员配备,夯实管理基础
借助水源地专业化管理模式改革契机,择优选聘高素质水源地巡查管护人员,确保巡查工作全覆盖。管护单位组建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管护团队下沉至管护工作一线,每周前往现场指导管护作业,形成“巡查(检查)反馈、现场复核、制定方案、维修整改”的工作流程,全面实现水源地常态化、标准化管护目标。在今年的管护工作中,管护单位及时发现并处理了2起水源地的违法行为,完成3起水源地的零星维修,保障水源地安全运行,全面筑牢水源地巡查管护基础防线。
提供技术支撑,改善管理水平
利用无人机技术,每月对水源地保护范围进行倾斜摄影,通过长期连续地航拍影像,分析判断巡查的重点区域,并指导巡查人员高效开展工作。管护单位对水源地建立“一源一档”,各类水源工程、保护工程、相关设备和监测设施均建档立卡。管护单位每年按要求进行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状况评估,填写水源地年度基本信息表,对评估内容逐项量化的有关指标赋分,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并整改。
强化制度建设,保障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水源地日常管理与保护责任制度,包括定期巡查制度、日常管养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围绕指标定量化任务,不断优化考核细则,制定水源地管理单位、第三方服务单位的管护考核方案,强化管护考核力度。加强过程性监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年度水源地管理综合考评结果与最终拨付经费及工程计划编排挂钩,奖优罚劣。
增设信息平台,完善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水源地信息化管理水平,浦口区水务局与管护单位共同开发运行“水源地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巡查、养护、零星维修的可视化管理,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BIM等手段,探索开展水源地降雨量、水位预测预报研究,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底板。同时采用水下机器人、超声波探伤仪等专业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检测工作安全。全面运行“水源地智慧巡查”APP,通过手机终端与卫星定位系统、管理范围电子围栏确定、运动轨迹即时查询等科技手段,达到保护范围内巡查轨迹、时间及内容等在线管理和科学考核。
浦口区通过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水源地管理养护一体化的模式,助力水源地实现“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的目标。浦口区将结合水源地功能定位,突出重点,精准对焦,靶向管理,因地制宜推进水源地建设,持续提升水源地管理水平。
通讯员 杨蓓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