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政要访华,要挟中国对俄施压
4月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就要来中国访问了。对于这次访问,冯德莱恩事先打了预防针,表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对中欧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中欧关系又是全世界“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将影响到欧洲未来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冯德莱恩的言外之意,是想将俄乌冲突与中欧关系进行捆绑,暗示中国:如果处理不好乌克兰问题,那么中欧关系也会遇到麻烦,她试图以此要挟中国,在俄乌局势上投入更多精力和外交资源。但中方认为,虽然中国希望积极推动中欧关系,但这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如果欧盟方面没有正确的认知,仍以旧思维看待新时代,这种举动显然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乌克兰问题?中国提出的12点和平方案,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乌克兰问题上,最大的责任人并非中国,而是美国。正是美国不断加码对乌援助,才使得俄乌战争愈演愈烈,至今仍看不到结束的希望。3月30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拉美社采访时就曾表示,如果不是西方持续为乌克兰供应武器,战争早就结束了。
然而,冯德莱恩又不可能去向美国施压。毕竟,目前援乌在西方世界是政治正确,美国提供军火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即便美国将北溪2号炸毁,并趁机垄断欧洲的能源供应,欧洲人也不敢多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冯德莱恩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俄罗斯的重要伙伴——中国,试图通过中国对俄罗斯施加特殊影响力,逼迫普京从乌克兰撤军。
但是在中俄元首会晤之后,欧洲又失望了。今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点和平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有效维护”。可是在一个月之后的莫斯科会谈期间,中俄领导人却并未提及俄乌战争和乌克兰的领土问题,甚至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都没有出现“尊重主权”这个字眼。
另外,普京还表示,中国和平计划中的许多条款与俄罗斯的做法一致,可以构成和平解决的基础。比如“反对非法、带有政治偏见的制裁”,“反对任何国家为了取得军事、政治与经济优势,试图伤害他国的正当利益”等。
普京不想撤军,对华回应很委婉
有分析指出,普京的说法其实非常委婉。他声称,中国的和平计划中有很多内容与俄方一致。言外之意,中国方案中还有一些部分,与俄方的诉求并不一致,比如维护乌克兰领土完整等。毕竟,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是俄军付出大量牺牲,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并且还在法律上被纳入了俄罗斯领土。如果普京就这样轻易地交还回去,不仅无法向俄军将士交代,还会被扣上“割地求和”的历史骂名。这一点,是普京这个强人总统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当然,以普京的情商,他并不可能公开直接地拒绝中国和平方案。除了暗示方案中有些条款俄罗斯无法接受外,他还把球踢到了西方和乌克兰那边,表示俄罗斯可以批准中国的和平计划,但前提条件是,西方和基辅政权必须首先签署。然而在此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拒绝了中国的和平计划,认为该计划缺乏强制俄罗斯撤军的条款,有“暗中帮助”普京的嫌疑,对乌克兰“不公平”。如此一来,普京既没有公开拒绝12点和平方案,驳中国的面子,又把拒绝和谈的责任归咎到了西方头上,可谓是一举两得。
俄乌冲突是次要问题,中国反应波澜不惊
面对普京的委婉回应,中方的反应显得颇为淡定。在3月24日中俄元首会晤后,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份长达九段的会谈摘要,其中乌克兰问题仅被提及一次。而提到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强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的“客观和公正立场”,并未对问题本身进行过多的深入探讨。与之相比,中俄在贸易、产业互补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却占据了摘要的绝大部分篇幅。这充分表明,在中方的战略视野中,俄乌冲突只是一个次要问题,其重要程度远远无法与中俄合作相比。
分析人士认为,中俄合作对中国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弥补中国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短板,降低工业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可以在战争期间,为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能源大后方,减少因美国海上封锁而遭受的损失。与之相比,解决俄乌冲突,除了能让中国获得一点虚名外,实际利益却聊胜于无,甚至还会给中国带来坏处。
像斯洛伐克中欧亚洲研究所的研究员马丁·塞贝纳就指出,目前俄乌冲突已经严重削弱了西方的军事资源,美国和欧洲逐渐发现,他们已经无法生产足够的弹药来供应乌克兰。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西方经济带来了更高的能源成本,而中国却在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接收俄罗斯石油。这一现象,使得几乎每个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反对参与战争的政治声音,尤其是美国共和党以及法国和意大利的少数派政党。
塞贝纳认为,即便中国只是“袖手旁观”,但无论最终产生何种结果,是俄罗斯崩溃解体,还是莫斯科战胜乌克兰,都可能会有利于中国。如果俄罗斯胜利了,那么西方必然会遭到削弱,作为俄罗斯盟友的中国,也能跟着受益;而如果俄罗斯失败了,那么该国将在经济上被进一步削弱,并与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俄乌冲突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已经翻了一番,而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化石燃料,却变得更加便宜,中国也因此取代德国,成为了俄罗斯能源最大的进口国。
中俄态度略有差异,中国拒当“背锅侠”
不难发现,对于乌克兰问题,目前中俄两国的态度存在着些许差异,双方都反对西方的非法制裁,以及美国为谋求自身优势,损害他国正当利益的行为。但在要不要撤军的问题上,普京的想法则更倾向于不撤。而中国虽然强调要尊重乌克兰主权,但在具体行动上却和俄罗斯一样,都认为美国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美国不停止“火上浇油”,那么就不能指望中国站出来救火。
另外,从战略角度考虑,美国已经因为深度介入乌克兰战争,给自身以及盟友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以至于欧盟领导人不得不先后来华访问,请求中国出面劝和促谈。在这种背景下,按兵不动对中国最为有利,只要乌克兰战争多持续一天,美国的利益就会多损失一天,美欧之间的裂痕也会多增加一分。而此时,最着急的人应该是美国。如果美国都不愿意接受与俄罗斯和谈,那么中国显然也没有必要替它当“背锅侠”。
担心中国立场动摇,普京下令部署核武器
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把俄乌问题的利害关系基本厘清了。但最近,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3月25日,普京突然宣布,将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并表示此举是为了报复英国向乌克兰提供贫铀弹。他还指出,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和土耳其部署有战术核武器,俄方只不过是在效仿这一做法,这并没有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则表示,该国之所以接纳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是为了回应西方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警告称,北约不仅对白俄罗斯实施经济和政治制裁,还在该国周边加强军事潜力。他本人已经得到确切情报,北约很可能会对该国发动入侵。为求自保,白俄罗斯必须采取反制措施,但并不会直接控制核武器,以免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可以看到,普京和卢卡申科的声明中都反复强调了一点,即部署战术核武器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禁止核扩散的相关条约。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就在3月22日中俄会谈结束后,中俄曾发表过一份联合声明,其中明确提到,“所有核武国家都不应在境外部署核武器,并且应该撤出在境外部署的核武器”。但时隔仅三天,普京却违反了这一承诺,他担心这可能会引起中方的不快,所以他才反复向中方解释部署核武的必要性,以及在国际法层面的合规性,希望消除中方可能产生的误会。
然而,核武器不同于领土问题,它在中国外交原则中的优先级,明显要更高一些。因此在联合国开会讨论相关问题时,中方副代表耿爽就明确指出,核武器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是去年1月,联合国五常共同达成的协议。分析人士认为,耿爽的发言显然是在暗示俄罗斯,不要忘了自己当初对中国和世界做出的承诺。在领土问题上,俄乌之间或许存在争议,中国可以保持中立。但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则没有丝毫转寰的余地。一旦俄罗斯动用战术核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2月23日,也就是俄乌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白俄罗斯就曾宣布修改宪法,允许在境内部署外国核武器。这意味着,普京和卢卡申科很早就做好了,通过部署战术核武器,来应对北约入侵的准备。但问题是,俄乌战争已经爆发一年多了,为什么普京一直没有做出部署核武器的决定,非要等到中俄会谈结束,欧洲政要即将访华的关键时刻,才走了这样一步棋呢?
处理乌克兰问题两大原则,中国需安抚俄罗斯情绪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此举,其实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在内。因为俄乌战争打到今天,中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对中国的依赖逐步加深,俄罗斯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与中国平起平坐。中国可以离开俄罗斯,但俄罗斯却离不开中国。所以普京就担心,尽管中方在莫斯科会谈期间,向俄方许下了加强合作的承诺。
但问题是,欧盟领导人很快也要访华,并且马克龙已经提前表示,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说服中国站到欧盟这一方来,逼迫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虽然中国不太可能接受欧盟的条件,但凡事就怕万一,如果中国真的在欧盟的施压下,公开向俄罗斯提出撤军要求,那么俄罗斯无疑会陷入彻底地孤立,这是普京极力想要避免的。因此,普京就选择在中俄元首会谈后的敏感时刻,下令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他试图以此来暗示西方国家,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决定,可能得到了中国的首肯。而无论这是否为事实,欧盟领导人势必都会产生怀疑,进而不敢再要求中国站队欧盟。
总的来说,在处理乌克兰问题时,目前中国需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是不能当“背锅侠”,该是谁的责任,就应该由谁来承担,不能把美欧造成的烂摊子,交给中国来解决;第二则是要安抚好俄罗斯的情绪,目前俄罗斯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于外部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极为敏感,动不动就扬言使用核武。针对这一点,中国应予以理解,而不能向西方要求的那样,用强硬手段逼迫俄罗斯撤军,以免激化矛盾,引起核冲突等不可控局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