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鹰派”?
1月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当选了新一任的美国众议院议长。
这个新上任的麦卡锡对于中美关系而言,有些来者不善。
麦卡锡在上任之前就表示自己将会在众议院成立专门针对中国的“中国事务委员会”,表示会以强硬的姿态对待中美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选举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些麦卡锡的支持者在关键时刻都选择“碰瓷”中国话题,表示如果不迅速选出众议长,那么会影响到美国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将会“危害到美国的安全”。
毫无疑问,麦卡锡的上台意味着中美关系之中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中美关系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更剧烈的动荡。
对此,《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撰文表示,中国要有让美国有所忌惮的“鹰派”。
说起鹰派,很多朋友对于这个词语持有相当谨慎的态度。
其实,中国需要的“鹰派”就是坚定的国家利益派,“中国鹰派”的思维和行动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指引。
鹰派不是喊打喊杀的群体,而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中,要关注到那些影响到我国国家利益事件背后的真正黑手和操纵者,并且敢于与这些黑手与操纵者进行斗争。
鹰派不仅仅需要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血性,更需要在复杂局势之中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我国利益最大化的理性。
所以,我们希望朋友们在谈及中国鹰派的时候,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属于真正的鹰派。
对华“超强硬”对美国而言是灾难性政策
从整体上看,麦卡锡成为美国国会众议长之后,共和党方面会继续改变中美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
在共和党的语境之中,中国对于美国不单单是简单的“外部安全挑战”,而是被抬升到所谓的“生存性威胁”的地步。
对华强硬在美国政治之中并不是新鲜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大体进入正常化以来,美国整体上的对华战略就同时存在合作与遏制的双面性。在2008年之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中美之间的深度接触来促使我国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开放,并且美国将试图利用这种开放机遇让中国出现华盛顿的头头脑脑们期待的变化。
共和党推动对华“超强硬”原本主要着眼国内政治需要。然而,在一系列内外形势变化下,对华“超强硬”不仅对美国国内政治产生冲击,还令美国对华政策产生数十年未有之改变,带动美国外交安全战略布局发生深刻变化。
可以预见,麦卡锡上台后,美国国会如果真的在共和党主导下提升对华强硬的政策门调,那么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分歧会加剧。
考虑到美国的国情,这样的政治极端化必然也会引起美国国内的反亚裔情绪,加深美国的社会撕裂。如此一来,亚裔选民必然会用脚投票,进而充实民主党的票仓,这对于希望在2024年卷土重来的共和党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
就中美关系而言,共和党坚持对华“超强硬”令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和政策大幅摆向消极,制约中美关系良性发展。
日本想借访美实现五大目标
美国方面的动向也引发了日本方面的关注,本月13日将会在华盛顿举行的日美首脑会谈,可能会促使美日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会谈之前,就有分析指出,岸田文雄此次访美将是“一次让拜登总统放心、让美国议会鹰派安心、让美国军方开心的朝拜之旅”,如此谄媚,也真不愧是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希望在此次美日会谈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日本希望美国就中日钓鱼岛问题进行更加清晰的表态,比如钓鱼岛问题同样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
第二,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为日本自卫队未来介入台海问题或者给美军“打下手”确定相关政策。
第三,美日双方加强在半岛无核化方面的合作。
第四,美日双方加强在关键技术和太空军事方面的合作。
第五,为上述合作进一步强化美日双方的政治基础。
可以看到,岸田内阁的小心思之中的大部分,都牵涉到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美日联动,剑指中国
岸田的献媚表态的背后,是拜登政府与日本自民党政府愈发深入的联动趋势。
拜登出任美国总统后,日美同盟愈加关注中国。与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一大重点是联合盟友的力量,在对华问题上结成统一战线,实施全方位对华打压。在拜登对“特朗普冲击”采取修补措施后,日美同盟对中国这一对手的看法越来越一致,政策反应比之前更为协调。
这也是近十多年来日美同盟在对华议题上分歧最小、日方“对美疑虑”感知最弱的时期。日本认为美国已经回归到重视同盟的传统路线,对同盟的安稳度和可靠性较有信心。日美双方在一些战略性议题上走得更近,在协调行动上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岸田之所以敢于这么肉麻的献媚,是因为日本觉得日美同盟进入了近年未有的稳固和利好阶段,对其显得信心充足。在日本看来,拜登时期美国对华长期打压及战略竞争的大战略是基本可预测的,美国非常需要日本的帮扶,至少短期内中美竞争之中,美国不太可能不重视日本的角色地位。
随着美国对华政策从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转变为拜登的对华统一战线,日本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对日美同盟的信心,加强了“联美制华”、强硬对华的政策倾向。
从历史的角度看,二战后,日本通过与美国结盟,在获得安全保障承诺的同时,分享了主导国际地区秩序的权力,也收获了经济利益。日本对美战略依附,本质上是为了更快实现重建复苏和发展崛起的国家目标,对世界第一强国“搭便车”的策略之举。
日本对美甘于依附地位,也是为获得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日美关系的这一特征未来能否延续,不仅取决于美国能否维持全球霸权,也取决于日本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利弊权衡。只要价值认同、经济利益、政治回报和安全保障这四大因素不发生全面颠覆性变化,“美主日从”的基本架构难以发生动摇。
日本不太可能彻底倒向美国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岸田政府全面倒向美国,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呢?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日、美日和中美日关系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律。
第一,二战后日本从对美依附中获得重要利益,使其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护者。日美都认为中国崛起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格局造成冲击,抱有共同的危机意识,有联手遏制牵制中国的共同需求。就中短期看,中国对日本在中美间的选择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还是该怎么准备就怎么准备,自己家里的市场足够大,自己民族的复兴进程还要走的路足够多,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日美特殊关系建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领域互有需求的基础之上,日本在各方面对美国存在依赖是“依附性”存续的必要前提。一旦这种依赖关系发生变化,日美关系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动摇。如,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外部共同威胁或对手的消失、美国对日经济重要性下降等因素都会促使日本对美依赖下降。
目前俄乌冲突正在大量消耗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的相关资源,别以为西方援助乌克兰是无成本的,一枚炮弹从北约方面援助到乌克兰的成本,是俄罗斯方面生产部署同类弹药成本的10倍以上。
第三,日美关系远非牢不可破的“铁板一块”,彼此地位的不平等始终是影响两国关系中的根本性矛盾,两国间的具体矛盾分歧也多源于此。受到内外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同时期美日间的不平等程度不同,需要双方不断调试,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无论是美国对日施压控制,还是日本寻求“脱美自立”,一旦超过临界点,都可能动摇两国关系基础。
第四,近年中日关系总体上处于逆势与下行通道,但仍可以看到,双方之间的经济合作逆势增强。202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量创下3700多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外交领域对话不断,经济文化交流和多边合作也在持续恢复开展,双边关系中的韧性因素仍然存续并发挥作用。
中国作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对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至关重要,至少短期内日方不太可能找到关键替代选项,其很难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与中国真正“脱钩”。这是中日复交50年后,日本面前展现的不争的强大现实。
岸田政府的外交政策议程首先需要服务于内政优先事项和民意工程, 须在其经济振兴抱负和地缘政治志向之间求得平衡效益。换句话说,岸田对美谄媚的前提是照顾好日本国内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如果日本国内的利益结构失衡,那么等待岸田的就是灰溜溜的下台。
美国“占领国会山”翻版在巴西上演
最后,我们来看看美国后花园拉美地区出现的局势变化。
在2022年巴西总统大选之中,左翼总统卢拉击败自己的对手博索纳罗,成为新的巴西总统。
然而,选战似乎并没有结束,1月8日以来,博索纳罗的支持者们冲击了巴西国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这一幕想必美国方面非常熟悉——在2020年选战之后,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也曾经冲击了美国的国会。
有意思的是,博索纳罗在政治理念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高度相似,甚至自诩为“特朗普的追随者”。在煽动选民上,博索纳罗的理由也与特朗普相似,那就是质疑巴西基层的计票系统的有效性。
对于巴西而言,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离美国太近,使得美国政治极化的“病毒”终究还是传到了巴西国内——选战竞选者已经完全不顾及脸面和选举制度的严肃性,最终引发了“美式民主”的“经典一幕”。
巴西本次暴动比美国2021年国会山那次还要恶劣,不单只冲击国会,还冲进了总统府、联邦最高法,这就是全面否认现政权,甚至否认巴西政治制度的行为,因为,三权部门都是受冲击的,这与此前博索纳罗扬言解散国会、法院有一定的回应关系。
不知道美国方面怎么想,也不好说美国到底有没有成为这场暴乱的幕后黑手,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方面起到了非常差的“示范作用”。
特朗普当年怎么煽动民众上街的,如今“特朗普粉丝”博索纳罗就是怎么煽动民众攻击巴西最高政府机关的。
拉美集体“左转”
目前,左翼政治势力正在逐渐重新掌控南美,而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接近美国模式的极右翼群体则“不甘寂寞”,二者之间的博弈还将持续下去。
2021~2022年,拉美共有八国完成总统选举,左翼胜出的占到六个。2022年哥伦比亚历史性“左转”和卢拉赢得巴西大选、第三次担任巴西总统,充分体现了左翼是现阶段拉美选民的主流政治偏好。当前,拉美六大经济体(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均为左翼执政,规模甚至超过了本世纪初的“粉红浪潮”。相较而言,本世纪初的“粉红浪潮”体现的是拉美国家对美式民主弊端的反思与批判,而新“粉红浪潮”更多折射的是拉美国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国家治理失效问题。
对于我们而言,拉美地区的政治局势变化,对中国与南美之间的合作深入存在积极意义。当前,中国与厄瓜多尔、乌拉圭、萨尔瓦多启动了自贸谈判程序,阿根廷正式提交加入金砖国家的申请;中拉贸易仍然保持10%左右的增幅。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态势下,拉美集体左转为中拉合作的提质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
因此,我们由衷希望卢拉总统能够尽早控制局势,让作为金砖国家的巴西重新以“正常姿态”回归到国际社会,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守望相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