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关系重回正轨,对美国来说,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对中国来说,其实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旧景。
澳大利亚对华关系的变化,从来都是一种对历史、现实的认知;也是对南太平洋局势、范围的坚持。
无论如何,现在的澳大利亚政府要改善关系,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的反馈和对中国实力的感知。
一、澳大利亚是这样来的
澳大利亚的全称是“澳大利亚联邦”,是个“英联邦”国家,奉英国国王为自己的国家元首。
澳大利亚的国家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一个国家独占一洲——澳洲大陆;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大陆上,什么资源都有。
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上,最早发现澳洲大陆的是西班牙航海家托雷斯和荷兰人威廉姆·简士。
托雷斯在1606年乘船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威廉姆·简士则真正在澳大利亚登陆,还给这里命名为“新荷兰”。
大航海时代,海上霸主是不断变化的,最早的确是荷兰、葡萄牙比较厉害,但不久就被西班牙超过;取代西班牙的是英国,他们灭掉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称霸大洋。
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他也不知道这片土地到底有多大,但他立刻宣布这片土地为英国所有。
随后,英国就在这里建立殖民地,于1788年1月26日,派海军上将亚瑟·菲利普率领首批移民抵达悉尼湾,这一天也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
由于这里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人;而英国恰好是工业革命爆发之时,国内巨变,无业游民大增,监狱里人满为患。
英国政府就把澳洲大陆当做犯罪分子的流放地,不断把他们送过来;犯人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不多,英国就在国内抓了很多女犯人和妓女送来。
19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1901年10月,“澳大利亚联邦”成立;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一个国家就这么诞生了。
虽然在1931年独立建国,但澳大利亚的日子并不好过,经济也非常一般,他们国内一切事务都是围绕着英国展开的。
直到二战结束,人类的工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澳大利亚国内巨大的资源得到重视,经济也随之繁荣。
在外交上,澳大利亚也跟随英国,新中国成立,英国于1972年3月13日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澳大利亚也在1972年12月21日与新中国建交。
而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最重要的权力——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澳大利亚直到1986年才拥有,以前都是英国帮他们立法、终审。
二、澳大利亚的记忆里,是“被强加的恐惧”和“遭背叛的耻辱”
澳大利亚不长的国家记忆中,历经了对英国复杂的情感、对英日同盟的疑虑和对美国一边倒的依赖。之所以有这么复杂的记忆,源自“被强加的恐惧”和“遭背叛的耻辱”。
对英国复杂的情感
澳大利亚人绝大部分都是白人,还都是从英国移民来的白人。
当时发现澳大利亚,英国要从国内移民,想想也知道,贵族、富豪是不会离开英国的,只有罪犯、妓女等没日子过的人半愿意、半强迫地移民到澳大利亚。
这些人远在天边,想念故土是人之常情,对英国还有复杂的情感也是肯定的。
一方面,他们是被强制迁到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生活艰苦;另一方面,对国内贵族还有与生俱来的羡慕向往、服从意识。
所以,从一开始,澳大利亚就愿意在英国后面,直到今天还保留“英国国王是元首”的传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时,澳大利亚也不积极。
英王乔治六世夫妇
澳大利亚地处亚洲,别的地方都是黄种人,只有自己是个白人国家,所以澳大利亚特别在意种族的区别,“白澳国家”一直存在于白人脑子里。
总之,被母国抛弃、对故土的向往、在亚洲的孤单、白人种族的意识等等,构成了澳大利亚人复杂的心理,既是一种现实困境,又是一种自我的追寻。
对英日同盟的疑虑
英国对澳大利亚非常放心,因为它跑不掉;而对亚洲,英国要怎么控制,一直是殖民主义者的想法。但用澳大利亚明显不行,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够、地理太远。
一开始,英国想把大清控制住,用大清做他们在亚洲的代理人。所以,大清建立北洋水师的时候,英国帮助不少。
大清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英国开始扶持日本;尤其日本和沙俄要打起来的时候,早就对沙俄恨得牙痒的英国果断和日本结成同盟。
英日同盟宣传画
1902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签订“针对俄国扩张”的“英日同盟条约”;1904年~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被打得鼻肿脸青。
英国人高兴坏了,在1905年和1911年,两次和日本继续签订“同盟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日本保证英国在亚洲的利益。
一战期间,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果断对德国宣战,得到大量德国在亚洲的地盘。
一战后,美国和英国都发现“英日同盟”已经妨碍他们在亚洲的利益了,所以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终止,被英、法、美、日《四国公约》取代。
英国和日本打得火热,还签订同盟条约,作为亚洲国家的澳大利亚心里五味杂陈;他们本来就有被英国抛弃的心理困境,另一方面有坚持自己是“白人”的虚幻的优越。
而作为黄种人的日本,在“英日同盟”的支持下,势力扩张到南太平洋,不断接近澳大利亚,让澳大利亚既安全上的不安与惊恐,又有心理上的屈辱和受伤。
澳大利亚的不安也是有道理的,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极大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把白人赶出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声音非常热烈。
二战日军在南洋
英国已不能单独抗衡日本了,而美国迅速成为太平洋主要力量。澳大利亚开始有转向美国的考虑,他们在坚持种族主义“白澳政策”的基础上,热切地盼望美国接纳自己。
但美国这时候还不愿意得罪英国,所以,一直对澳大利亚不冷不热。
对美国一边倒的依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澳大利亚彻底倒向美国的。
二战爆发后,英国由于兵力不足,他们从印度、澳大利亚等殖民地调来大部分军队到欧洲战场。因为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特殊关系,澳大利亚所有的军队都被英国调走。
1940年,日本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目标;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在南太平洋大杀四方,澳大利亚也遭到日本的轰炸。
这时候的澳大利亚国内没有一个兵,怎么办啊。澳大利亚总理写信给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把在欧洲打仗的澳大利亚军队还回来,因为澳大利亚国内没有一兵一卒。
澳大利亚军队全部弄到欧洲去了
丘吉尔既没拒绝,也没答应,只是说欧洲战场非常胶着,“英勇的澳大利亚军队一走,德国就可以很快确立优势”。
明显的,自家军队回不来了,英国根本不会管澳大利亚的死活。澳大利亚总理柯廷悲愤万分,他私下里大骂“母国”的无情,这种感觉与澳大利亚白人本来就有的“心理”共鸣。
1941年12月27日,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在《墨尔本论坛报》上发表了题为《未来的任务:迎接1942年》的文章,他代表澳大利亚政府,以这种方式宣布:
我毫不保留地声明,澳大利亚将转向美国,而这对我们与联合王国的紧密关系不会有任何伤害。我们知道联合王国面临的问题……
但我们也知道,澳大利亚能够自己走路,而英国仍然会存在下去。
因此我们决定,澳大利亚不能像以前那样走下去了,我们将在制定计划方面尽我们所能,并把美国作为政策的基石……
澳大利亚全面倒向了美国,成为美国的铁杆小弟;除了二战以外,只要有美国参加的战争,澳大利亚军队一定在。
越战中的澳大利亚士兵
在朝鲜半岛,澳大利亚军队总给美军做先锋;越南战争,澳大利亚军队是美军最可靠的援军;伊拉克战争,澳大利亚军队第一个到场;阿富汗战争,澳大利亚军队四处滥杀。
澳大利亚的“忠诚”表现也得到美国的表扬:“美澳同盟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之‘锚’”。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澳大利亚的褒奖。
三、澳大利亚做了“协警”,行动上“进退失据”,心理上“忐忑不安”。
二战后,美国把自己当成了“世界警察”,但世界真的很多,管不过来,对美国忠诚无比的澳大利亚就成为美国监视亚洲的“协警”。
一直以来,这个“协警”也尽心尽力,替美国管理着南太平洋许多的小岛国;当美国需要时,还冒险派出潜艇,到大国海边侦察,最后搞得下不来台。
东亚大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力非常一般,美国并不重视,作为“协警”的澳大利亚也不会重视;大国改革开放以后,澳大利亚的资源找到了好市场,他们的资源与大国的需要非常契合。
这东西也只有大国要
可以说,澳大利亚经济的腾飞,是伴随着大国的经济一起的。幸福的澳大利亚人在家里卖点天矿石、农产品,就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一直到特朗普上台之前,澳大利亚和大国的关系都维持的非常不错,2014年,两国关系被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中澳自贸协定生效。
在这种良好的贸易互补之下,澳大利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国是他们“最大贸易伙伴,每年澳大利亚都能得到近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澳大利亚可以安心地跟着美国当小弟,又可以快乐地和大国做生意。但是一切都要在美国允许的情况下才行,因为澳大利亚的媒体和秘密部门,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媒体被控制,国内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美国的声音”;秘密部门被控制,美国不但成为美国在亚太的情报基地,还让美国特工掌控了政府。
澳大利亚有数不清美国特工,这货是国防部长
美国的智库给澳大利亚政府提供建议,澳大利亚自己的安全部门实际就是美国间谍的窝。这种状况下,任何想为自己国家做事的人都不可能得到权力。
从2010年开始,伴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实施,澳大利亚政坛乱开了,总理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而媒体上全部是“中国威胁”的宣传。
大国怎么也想不通:我就买你一点铁矿石,怎么就威胁你了?
澳大利亚很多人也不明白:大国从来没有侵略别人,更何况远在千里之外的澳大利亚?
其他国家也不明白:澳大利亚想干啥?图什么?
实际上,澳大利亚这样大幅度改变政策的做法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政府被美国深深控制。
政治的政治家不能出现,而上台的都是被美国抓住把柄的政客,比如莫里森、达顿之流。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对大国放几句狠话,在政坛都没法立足。
美国在澳大利亚的情报基地
其实,澳大利亚政府也有一些人知道,中国威胁澳大利亚安全纯粹是无稽之谈。所以,在2019年,美国国务卿到澳大利亚访问时,一个澳大利亚官员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澳大利亚和大国的贸易给澳大利亚带来没法替代的收入,美国和大国竞争,澳大利亚不能跟随,再说,“美国很可能也赢不了中国”。
但有这些想法的官员在当时极端访华的莫里森政府是没有决定权的,在蓬佩奥结束访问后,澳大利亚变本加厉地针对大国,停掉了几乎所有的合作,包括5G、一带一路。
同时,他们还配合美国搞乱亚太,积极加入“奥库斯”四国联盟;放弃与法国的协议,从美国进口核潜艇,目的明显······
外交是对等的,贸易是相互的。澳大利亚这样做,他们的商品当然不能再出口大国了,所以,从2019年开始,出现了让澳大利亚人瞠目结舌的奇幻市场:
占据大国绝大部分市场的澳大利亚龙虾被缅因州的龙虾替代;澳大利亚红酒最大市场被法国、意大利及时填满;澳大利亚牛肉最大的市场被美国牛肉占领。
把自己的红酒搞得无人问津
这些商品失去了一个十几亿消费者的市场,结果可想而知。澳大利亚商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美国不让我们和大国做生意,他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全部进去了呢?
四、澳大利亚转向了,希望他们不要再“翻烧饼”。
实际上,现实是残酷的,在失去大国市场之后,澳大利亚的商贸几乎全部是亏损,幸亏以前还有点底子,不然,国家经济会惨不忍睹。
澳大利亚是资源国,他们的资源除了大国,欧洲、美洲是打不进去的;铁矿石只有大国要,红酒在欧洲卖不掉,牛肉美洲还想卖给澳大利亚呢。
俄乌战争打响,美国对欧洲盟友的收割;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贸易公平的破坏,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澳大利亚是美国盟友、澳大利亚还是以贸易立国的资源大国。美国收割盟友的镰刀,以及公平贸易的破坏,这都是澳大利亚受不了的。
基廷老了,啥也不管了
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出面指责:
1、美国对盟友的忘恩负义是一贯的;2、澳大利亚加入“奥库斯”协议、从美英采购核潜艇有百害而无一利;3、在海峡惹事,美国人既不道德,并且获胜概率为零,澳大利亚千万别跟。
基廷为什么敢讲实话?他早退休了,都退休快30年了,什么也不怕;他已经八十岁了,与世无争,也不怕美国对他下什么黑手。
年轻的、对华更加务实的陆克文就不敢这么说,实际上他可能比基廷更加反感当时的政策,但他不敢,他还年轻。这就是澳大利亚的现实。
2022年5月23日,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宣誓就任澳大利亚第31任总理。为恢复两国关系,阿尔巴尼斯改变了莫里森政府的极端政策,开始务实地和大国打交道。
阿尔巴尼斯和黄英贤
阿尔巴尼斯知道:澳大利亚出口的都是矿石、农渔产品这些东西,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是澳大利亚离不开大国,不是大国离不开澳大利亚。
没有了澳洲龙虾,现在大国市场到处都是“波龙”,澳大利亚都成了美国渔民、欧洲红酒商、美国牛肉商的笑话了。
前几天,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访华,这是改善关系的一个重要行动。不知道澳大利亚有没有把大国外长的劝告听进去:
希望澳方的政策不要像“翻烧饼”一样变来变去。
“翻烧饼”这个词,一般的外国人还真不好懂,但有华人血统的黄英贤一定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