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的事态发展以及其后续影响已成为全球的焦点话题。
事态发展
9月26日瑞典测量站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
9月27日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说,“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坏”。
俄罗斯“北溪-1”项目运营方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27日发表声明说,“北溪-1”和“北溪-2”海底输气管道的三条管线一天内同时发生损坏的情况前所未有,目前尚无法评估维修时间。
9月29日,瑞典海岸警卫队发言人表示,瑞典海岸警卫队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中共检测到4处泄漏,而非此前报道的3处。其中,有2个位于瑞典专属经济区,另外2个位于丹麦专属经济区。
“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产生的“罗生门”
9月28日,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称,已就“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的“恐怖主义”行为立案。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地点,位于美国情报机构所控制的区域。
今年2月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终结它。”当被记者问及——考虑到这个项目在德国控制之下,美方如何能做到这一点——拜登回答说:“我向你保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表示,认为美国以某种方式参与对“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蓄意破坏的此类想法是荒谬的。
9月28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文回应“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特朗普表示,不应该让事态变得更严重,自己愿意“带头组队”,促成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谈判。(懂王不愧是懂王,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实质)
围绕此次爆炸,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已就事故原因展开调查,目前各方一致的观点是,这是一次“蓄意破坏”。
这件事情不可能“调查清楚”,各国之所以纷纷表态完全是“国际政治”的需要。
“各国调查”不是为了“真相”而是新一轮“国际舆论战”的开始。
欧洲和俄罗斯不可能再“藕断丝连”
德国安全部门表示,受损的3根管道很可能将无法再投入使用。另外,“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故,再度加剧欧洲的紧张局势,挪威将部署军队保护油气设施。
可说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彻底破坏,彻底断绝了欧盟在“俄乌冲突”中“三心二意”的小心思。
某些势力“帮助”欧盟做出了“残忍的决定”——以后只能一心一意的对抗俄罗斯,不能够再“三心二意”,“阳奉阴违”。
欧盟作为“小弟”你不能广拿好处不干活。
欧洲人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这个冬天欧洲人将不仅仅是承受“寒冷”那么简单,这将是欧洲动乱的开始。
北溪太燃气管道爆炸事件,将成为导致欧洲动乱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随着冬天的到来过惯“好生活”的欧洲人注定要走上街头,开始新一轮的“民主游行”。
“俄乌冲突”将长期化,战争产生的外溢效应,将深刻的影响欧洲。
欧洲的政局将不可避免的长期动荡,甚至欧盟都有可能解体。
现在回过头看“英国铁了心要脱欧”无疑是十分“高明的选择”。
欧洲将成为即“中东地区”之外的又一个动荡之地。
可以确信的是欧洲将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代名词,也不再是民主典范的代表。
芬兰内政部长米凯宁当地时间9月28日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突然晕倒,当时正在介绍“北溪”天然气管道事故情况。
再过几个月,欧洲人要迎来“最难过的冬天”了,欧洲人的好日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