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在我国的哈尔滨,一座烈士纪念馆落成了,这个纪念馆很特殊,因为它不是纪念中国人的,而是纪念一个韩国人,安重根。
安重根,这个人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他是近代韩国著名爱国英雄,1909年10月26日,他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首任朝鲜统监府统监伊藤博文,随后被捕,并于1910年3月26日被日军杀害。
当时的东亚局势大家都清楚,日本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安重根的义举赢得了中国和韩国民间的普遍赞扬,当时中国的报纸先后多次对此事件发表社论、评论和报道(上海《民吁日报》19篇,《上海时报》13篇,上海《申报》7篇,天津《大公报》25篇,香港《华字日报》25篇)。
安重根殉国后,孙中山、章太炎(孙中山枢密顾问)等中国政要名流纷纷撰文讴歌他的爱国之举,章太炎直接说他是“亚洲第一义侠”。在日本的梁启超得知安重根殉国消息后为他作了一首七律《秋风断藤曲》,以表敬慕之情。连当时搞亲日外交的袁世凯也在举国赞扬安重根的氛围下题词纪念安重根。
“功盖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弱国罪人强国相,纵然易地亦藤候。”——孙中山
“平生营事只今毕,死地图生非丈夫。身在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袁世凯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只是荡气回肠的义侠故事,但是后面出了个尴尬的情况,安重根的儿子成了韩奸。
这又是咋回事?大家先要清楚20世纪初期的东亚思潮态势,这个时候东亚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思潮刚刚成型,但是东亚地区旧的君主国痕迹还没有消除,而且在西方强势的大背景下,东亚地区的人也还有一种“泛亚思潮”,因为当时日本已经取代中国(清朝)成为东亚霸主,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列强,所以东亚地区也有些人有这种“以日本领头,抗衡西方”的思潮,就连安重根本人都一样,他一开始都觉得日本应该负起责任,带领东亚抗衡西方。
但是,后来日本侵略之心昭然若揭的时候,安重根才高举义旗,抗日保卫民族独立,但一直到此时,他都并不仇恨日本这个国家,他认为日本是“奸臣当道,欺瞒天皇”(后来法庭上问及枪杀动机时,安重根列举了伊藤博文15条罪状,最后三条是:13.欺骗日本天皇,说朝鲜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的,实际上充满敌意和冲突;14.破坏东洋和平;15.暗杀孝明天皇。这明显和韩国没有关系,),他杀伊藤博文不仅是帮韩国复仇,也是帮日本除害。
可韩国政府内部当时则基本被卖国贼、亲日派把握,当时已经被日本控制的大韩帝国政府官方对安重根的评价是负面的。摄政的高宗称遇刺的伊藤博文为“韩国的慈父”并示以哀悼之意,纯宗立即向日本天皇发电,称“本日伊藤公于哈尔滨因遭凶徒害而遇难,得此消息惊愕痛恨不能自已”。高宗也致歉称“羞耻至极”。
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当时的目标是什么呢?日本人想吞并朝鲜半岛,自然希望阻力越小越好,所以日本人就想起来歪招,招降安重根儿子。
安重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死后,妻子金亚丽独自抚养3个孩子,在中国上海生活。他的长女安贤生1960年58岁时去世。次子安文生1917年12岁时夭折。幼子安俊生在父亲去世时只有3岁。
日本人知道这个消息。就过去了,是报仇吗?那怎么可能,日本人反而特别“照顾”安重根一家,目的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安重根儿子和伊藤博文儿子合影
在日本人的栽培下,安重根的小儿子安俊生成了亲日派,安俊生1907年出生,父亲遇难时他只有3岁,最后在日本人的抚养,教育下长大,日本人的目的达成了,1939年10月7日,他作为“全韩代表团”的一员去日本访问(当然朝鲜半岛已经被日本吞并),代表自己老爹向伊藤博文的灵位前亲自道歉,还和伊藤博文的儿子一起合影(伊藤博文的儿子是不是还恨安重根的家人不知道,但在这个情况下,他也必须做出亲善的姿态),以示“日韩亲善”,可谓丑态百出。
当时韩国国内报道此事的报纸(大家注意,此时韩国的舆论已经完全被日本掌控),说什么“吴越(指仇恨)三十年冰释”。
韩国爱国志士非常愤怒,甚至有过刺杀他的计划,但被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干预,没成功,后来安俊生从上海转到香港生活,1951年死了,随后其全家移民美国。
安俊生该骂吗?当然是该骂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人更多也是个悲剧人物,他明显就是被日本人当工具利用的,其从小被日本人照顾,培养,自然不会生出多少爱国思想,反而是认贼作父。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