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浪狗咬人事件频上热搜,为何我们仍在坚持救助?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每只疯狗背后都站着失职的人类

一、2018年11月16日,温州市连续出现流浪狗伤人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3名市民被咬伤,最小的伤者2岁,最大的伤者71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根据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1-8月,深圳就有6.3万人被狗舔舐、抓伤或咬伤,造成犬伤暴露。在过去的一年,狗咬人相关新闻事件的热搜多达90余件。(段落摘抄于新浪图数室官方澎湃号)狂犬病死亡率接近100%。但鲜有人追问:这些流浪狗从何而来?

数据表明:中国91.67%的狂犬病由犬引起,其中半数来自家养犬,一犬伤多人事件占比17.39%。那些攻击人类的"疯狗",90%以上是被遗弃的宠物犬,它们或因搬家、生病、繁殖过剩被主人抛弃。正如网友所言:"狗祸的根源实为人祸"

停止救助=放任隐患?科学治理的三重价值

一、阻断病毒传播链

我国犬只狂犬疫苗免疫率仅29.84%,远低于世卫组织70%的阻断标准。石龙区义工团队通过集中免疫、绝育,成功降低区域狂犬病风险,印证科学救助比事后扑杀更具长远价值;

二、减少攻击性行为

长期流浪的犬只会因饥饿、受伤产生攻击性。深圳救助者@纯记录 将重伤流浪犬治疗康复后,原本凶悍的狗狗变得亲人温顺,证明妥善救助能消除安全隐患。

三、节约公共医疗成本

全球每年狂犬病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86亿美元。美国通过犬只免疫使人用疫苗年消耗量仅数千支,而我国超1/3狂犬疫苗存在滥用,源头治理刻不容缓。

争议中的曙光:这些救助故事正在改变生态

▶️ 内蒙古大学生众筹救治骨折幼犬,200元捐款让生命重启

▶️ 深圳志愿者团队悬崖救狗,完成绝育后帮其找到领养家庭

▶️ 平顶山建立流浪狗收容站,实施"免疫-绝育-领养"闭环管理

这些实践印证:人道关怀与公共安全从不对立。

终极解决方案:给每份善意装上制度枷锁

● 强化养犬登记与芯片植入,让遗弃行为可追溯

● 推广"领养代替购买",北京某基地已为5000+流浪犬找到家

● 建立政企民合作机制,如温州引入专业捕犬公司处理伤人犬只

正如杭州城管委强调:"治理对象从不是狗,而是不文明养犬行为"。当我们为遛狗拴绳点赞,为流浪犬捐献一碗粮,就是在构筑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