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北红尾鸲:林中“小精灵”,爱站枝头摇尾巴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北红尾鸲(qú)。

体色搭配高级

北红尾鸲体长仅为15厘米左右,体重约22克,比成年人的手巴掌还要小。娇小的体型可以使它们在树林的枝杈间轻盈的穿行与跳跃而不受影响。

在体色上,北红尾鸲搭配十分高级,飞在林中十分耀眼。雄性成鸟额部、头顶、后颈至上背为灰色或深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为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为黑色,其余部分为标志性的橙棕色。与雄鸟相比,雌北红尾鸲的羽色更素雅简洁,上体融合了橄榄绿与浅棕,在两翅过渡为黑褐色,翅上依然有一对特征性的白斑,尾部则是橙黄色,较雄性的橙红色暗。

“小精灵”爱吃虫

北红尾鸲的英文名直接翻译过来叫“达乌里红尾鸲”,它们第一次被人们发现是在贝加尔湖地区,名字也来自俄罗斯东部的一座山峰。它们喜欢站在枝头,上下摆动橙色尾羽,还做出点头的动作,像树林中的小精灵般活泼可爱。

北红尾鸲冬天会飞到南方越冬。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冬候期一般为160天左右,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都不难见到它们。

北红尾鸲是食虫鸟,有一个短健的尖嘴。它们特别喜欢吃昆虫,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它们还很勤劳,天快亮时就开始捕虫鸣唱。

领地意识强

北红尾鸲营巢环境多样,除大量营巢于房屋墙壁破洞、缝隙、屋檐、废弃房屋等人类建筑物外,也营巢于树洞、岩洞等,它们会衔来枯草、苔藓、草根等材料,在缝隙中精心地搭出一个碗状的巢穴,里面再衬上兽毛、羽毛,搭成一个舒舒服服的小家。

巢筑好后,雌鸟开始产卵,通常1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以6枚居多。育雏期间,北红尾鸲有强烈的领地行为,当发现其他红尾鸲或者小型鸟类接近巢穴附近时,亲鸟会立刻飞至入侵者面前发出“gu gu gu”的警告叫声,直到把入侵者驱离为止。最神奇的是,在北红尾鸲巢穴80米范围内,几乎不可能同时有两窝鸟巢,完美地诠释了“一山不容二鸟”的含义。

北红尾鸲的天敌很多,蛇、伯劳猛禽,甚至散养的家猫都对它们威胁很大,因此它们在进巢喂食之前,要停在附近,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有天敌或者有人在附近,它们就不会回巢,而是不停地叫。

采写 白雪

制图 郑诚

图片 邹维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