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的系统训练法

平时除了对赛鸽方面投入的关注比较多,我对其他的动物和家畜的行为和管理也保有兴趣,近来观看了一部与《工作犬》相关的纪录片,对里面的两个情景颇有启发。

情景一:导盲犬的培育者将一窝拉布拉多幼犬放在同一个环境里观察它们对不同物体和路况的反应,分项打分以此来筛选出有培育潜力的个体,只有得分最高的极少数个体可以作为培育导盲犬的苗子,次一级的会作为其他用途的工作犬来培养,而最次的只能作为宠物犬出售。

情景二:一只搜救犬的培训科目,搜救犬的工作一般是在一些环境复杂的地方搜寻受困者,受灾的地方大多路面崎岖环境复杂,搜救犬不但要身手敏捷也要具备挑战危险的勇气,所以训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会设置一些路障,鼓励和训练搜救犬通过,比如训练它们攀爬木梯之类需要技巧和胆量的项目,也只有平时经受过系统性的训练,搜救犬在临危受命的时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可以反映出“训练”所蕴含的双重意义,它既可以用来筛选出有培养潜力的苗子,也可以用来诱导或是增强受训个体特定的能力。如果将这种思维套用到赛鸽的训养方面。

那么我们可以在前期幼鸽家飞训练的阶段,观察幼鸽们刚学飞时的落脚点,飞行之后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听从指令快速入舍,是否有随意乱落的坏习性。随后结伴群飞时期每次家飞降落下来时各自不同的疲劳状态。

(此处让我想起初中时的体育课,老师有时候为了省事就会让班里的男生来个一千米长跑,虽是同步出发,但是跑完一千米的用时却各不相同,体能好的同学不但用时较短而且跑完之后也不过只是稍稍喘息,体能不好的跑到八百米的时候就快跑不动了,各人的体能好坏一目了然。)

以此来判断鸽子的聪明度,恋巢性,和运动天赋。所以幼鸽早期的家飞既是对体能的逐步培养,同样也可以将缺乏运动天赋的鸽子筛出,正如前文的那窝拉布拉多幼犬,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但天赋也各有高低,赛鸽虽然讲血统,但更应该客观看待个体的质量差异。

就以往看过的资料,各位鸽主对自家鸽子的训练科目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样的训练手法都有,也都有飞好的,但就我所知系统性训练要数云南军鸽所设计的训练科目更为全面。

他们会让受训的鸽子在不同的方向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飞跃不同的地形条件如山地湖泊,不同的天候如大风雨雾,甚至于我们在赛鸽上绝少运用的天黑之后带出外训。

赛鸽与军鸽最大的不同是,赛鸽不归最多只是输掉比赛,但军鸽不归可能事关性命所以只能用最严苛的检验来保证军鸽性能的可靠。


以下是根据我这些年训养鸽子过程中或是源于刻意或是出于偶然得到的经验所设计的一套幼鸽系统性训练,既然考虑了劣质鸽的淘汰需要,又考虑了幼鸽训练遵循的循序渐进,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作用。

根据幼鸽发育的规律,一般25日龄的幼鸽开始移入幼鸽舍,开始学习独立吃食和熟悉鸽舍环境,45日龄开始进入体羽的二次褪换,换羽比较顺利的大概在3月龄左右体羽会褪换完成 ,可以进行家飞的体能训练,这ff'f个过程可以初步留意淘汰一些体能不行,运动天赋不佳的个体。

到达4个月至4个半月龄时,早晚两次家飞可以稳定保持1个小时达20天以上,则具备了外训的体能条件。

外训的操作有的鸽主从始至终都是朝比赛方向训练,也有朝比赛方向的画出一个扇形区域,在这个扇形区域内进行多点训练。

我所知更“骚”的操作是在幼鸽很小的时候,在鸽舍的一个方向比如北向采单只训放20-30公里,顺利归返之后下次即调转方向放南向距离加倍至40-60公里,以此来淘汰脑子不灵活定向不佳的鸽子(此法出自泰国国际公棚冠军四川高手贾成刚)。

我认为比较中庸的起步外训操作是采用鸽舍周围的四向训练法,因为远距离鸽子的定向大多只是一个大致准确的大方向,到了临近鸽舍的区域则更多依靠周围熟悉的地标或是沿途的建筑物作为归巢的参照。

只要熟悉了鸽舍半径30公里的范围,即可最大程度减少比赛群归时“送人回家”的情况。

起步时采用四向训练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因为起步时每一次训练的方向都不一样,所以鸽子每次都要开动脑筋思考或是启动定向能力才能顺利归巢,莽撞或是只懂得条件反射从一个方向飞回的鸽子会在这种训练方式下得到检验和教训。

具体操作可以鸽舍为中心划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每个方向直线空距30公里依顺时针的顺序进行训练,每次训练间隔2-3天,为了安抚起训时幼鸽的紧张情绪还有兼顾外训的难度,可以视情况,放飞时以3-5羽为一组分开放飞每个方向放飞一次即可。

经过鸽舍的四向适应性训练之后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扇形训练,扇形训练的朝向可以在鸽舍和决赛地之间划出一条中线,之后向左右偏移45度划出两条直线。

如下图:在其中的西北,北,东北线上50-70公里的地方找出一个训放的地点,按照先西北,后东北,最后正北的顺序每个方式训放一次,每次训放间隔1-2天,训放时以两羽一组的方式放飞。

经过第二阶段的扇形训练之后,幼鸽大约五月龄左右可以经受更长距离的飞行,此时可以鸽舍与决赛地之间的中线向左右各偏移22.5度的方位,以空距200公里选出西北和东北各一放飞点,在晴朗的天气里,以单只放飞的方式,待前一羽消失在视线之后再放下一只,以此检验鸽子个体的定向归返能力。

以西北和东北向各一次的归返数据作为参考能更为客观地反应鸽子个体的归巢能力,而之所以不是100公里也不是300公里则考虑了这个检验距离的难度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鸽子刚好合适。

前面三个阶段的训练都是在天气较好的天气下进行,而且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200公里的单抛可以归返的幼鸽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独立归返的能力,对训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

为了增进比赛时的归巢分速,又让幼鸽适应不同的天候,训练的第四个阶段可以将训练的距离缩短至之前第二阶段的扇形训放司放点50-70公里的距离,以西北 ,北,东北的顺序,每个放飞点连续训放三趟,可以连续三天训放,休息一到两天后之后再训下一个地点。

期间除了大雨和大雾之外,要适当让鸽群适应一些稍有挑战的天气,这个阶段采用群飞的方式,以贴近实际比赛,便于从一些脱群早归的鸽子中发现一些优秀的个体,或是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个别鸽子恋巢性和状态的变化。

经过第四阶段三个方向总共九趟不同天气的认路和适应性训练,幼鸽从一到四阶段的系统性训练基本完成,以这种培训兼筛选能留下的幼鸽投入比赛,无论是指定或是比赛遭遇恶劣的天气肯定会比其他常规的单向性群放的鸽群多出几分胜算。

END

文|林栩国


[微笑]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