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位闺蜜叽叽喳喳聊着,一边享用来自北海道的“小樽洋果子”厚松饼,扎实甜美的幸福味道,舒缓了堆积已久的抑郁与压力,天色尚早,一个人散步到当代艺术馆,刚喂饱了肚子,也来补充一些精神食粮。
图片/史黛西拍摄
一直很喜欢当代艺术馆,新颖的氛围,仿佛点亮周遭陈旧的屋舍,让整个大同区都闪闪发光。这栋红砖外墙的日式建筑,落成于西元1921年,在日治时期,原为专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学校”,长长的回廊,似乎还映着孩子们肩揹书包的身影。1945年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原校舍被转用为台北市政府办公厅舍,直至1994年台北市政府迁入信义区的新市政中心为止。足足有五十年时间,它是驱动台北市政及各项建设的火车头。
图片/史黛西拍摄
1996年,原址被登录为市定古迹,并基于古迹再利用的政策,将建筑之正面厅舍翻修为“台北当代艺术馆”,两翼部分则划归为建成国中教室。就这样,见证百年历史的屋瓦,新妆成“台北当代艺术馆”,并于2001年5月26日正式开幕,从此成为台北文化地图上的一个新地标。
这次在当代艺术馆,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谢春德的“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艺术家以安兹海默患者的世界为创作起点,构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宇宙,谢春德在导览中说:“这些失智老人,他们都面带微笑,像天使一样在我的旁边飘来飘去,就觉得整个世界,很干净,很纯粹化,那是我的第一个印象。”
图片/史黛西拍摄
失智者活在自己的国度,就艺术上来说或许是一个魔幻写实的场景,但现实上是不是这么美好?作品也触及失智者的周遭,包括家属的心境、医护人员侧写等,呈现的方式包括装置、雕塑?时尚设计?访谈、超高速录影、数位后制技术?诗?音乐,及空间意识等多重手法,使内涵更加深化丰富。
图片/史黛西拍摄
也因为结合医学课题,又深具社会关怀精神,许多艺文界的重量级人士也投入展演行列,包括陈郁秀、孙大千带着高龄母亲投入影像录制,郎祖筠、谭艾珍母女娓娓道出担任照护者的心路历程,包括向阳、吴静吉、邱坤良、陈芳明、蔡诗萍等多位学者与作家,参与演出,似乎每一位挺身而出的文化人,都愿意让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怀失智症患者,也给予家属温暖的支持。
图片/史黛西拍摄
走走逛逛,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伸个懒腰,踱步旁边的“罐子书店”挑本好书回家,结束丰盛的文化飨宴。
作者:史黛西